说天下  >>  正文
应急语言服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说天下
2020年06月01日

李晶

新冠肺炎重大突发事件让“应急语言服务”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热议。作为亲临“语言抗疫”一线的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者,结合所在学校发挥语言优势服务于地方疫情防控的所作,提出外语院校在应急语言服务方面的可为——应急语言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已势在必行。

一、“语言抗疫”,“天外高翻”在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让“应急语言服务”的作用突显,外语院校和语言工作者快速做出反应,纷纷投身“语言抗疫”的行动之中,天津外国语大学也不例外。

接到天津市委外事工作办公室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津外国人的各项服务保障和涉外事件处置工作的委托函后,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委派高级翻译学院牵头此项重要任务。高级翻译学院迅速组建了由英、日、韩三个语种翻译专业教师、母语外教和硕、博士生组成的三个线上笔译服务团队,承担天津市疫情防控信息发布的翻译保障任务。截至目前,“天外高翻”英、日、韩三个团队仍在工作之中,已完成“防控动态”、“官方信函”、“健康指引”、“抗疫须知”、“疫情通报”、“权威发布”六个类别近300篇疫情相关报道和文件等的外译工作,保证了疫情防控相关信息的及时、透明、准确对外发布,对在津外国人的需求和国际社会关切做出了积极呼应,为增进国际社会对天津、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贡献了力量,也展示出了外语院校和“外语人”发挥语言优势服务于应急外宣的实际行动和使命担当。

二、关于“应急语言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语言服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而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让“应急语言服务”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作用凸显。国内语言服务专家学者们已就此展开讨论,大家达成的一个共识,即是应急语言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已势在必行。结合天外发挥外语院校和翻译学科优势服务于地方疫情防控外宣所做的相关工作,我们认为,对于外语院校而言,应急语言服务应与高校职能相融合,应急语言服务保障体系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包括应急语言服务协同联动机制建设、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机制建设和应急语言服务“产学研传”机制建设。

1、应急语言服务协同联动机制建设

包括校内合作:学校顶层设计、相关单位协同作战;校际合作:与兄弟院校之间联手协作,共同开展应急语言服务相关工作;跨部门合作:与政府机构、业界、媒体等通力配合,开展应急语言服务及相关生产、宣传等活动。跨地区合作:树立语言服务共同体意识,凝聚语言力量和资源,开展跨地区合作。例如,可以“京津冀MTI教育联盟”为平台,开展区域协同,包括应急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志愿者招募、课题研究等,为京津冀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语言救援。

2、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机制建设

近些年来,紧急突发事件应对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多项法律和条例。紧急突发事件语言应急服务和能力建设需顺应形势,亟待跟进和提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特别反映出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出现时国家和各地区做出快速反应、提供多语言信息对外发布等应急语言救援的必要性。

为此,我们呼吁加强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机制建设。以天津市为例,可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凝聚全市专业外语力量,吸纳应急外语服务本科、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专门人才,储备应急语言资源,创建覆盖全球主要语种,包括非通用语种在内的多语种“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库”,并建立人才库招募、选拔、考核、演练、实战等机制,培养和储备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应急外语人才队伍,满足天津市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应对的语言救援需求。

“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库”的架构可由管理团队、专家团队、翻译团队三部分组成。管理团队主要负责人才库人员招募选拔、入库人员资格审查、在库人员培训和考核晋级、在库人员集结演练实战、人才库信息维护等组织、沟通和管理工作;专家团队由高校教授、资深译员等组成。主要负责人才库培训、考核、演练、实战等机制的制定、在库人员业务培训和考评、在库人员集结演练和实战业务指导、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高端应急外语服务工作;翻译团队由经过招募选拔的高校青年教师、外语专业学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译员、社会翻译爱好者组成。主要职责是接受人才库组织的培训、考核、演练等;承担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时的应急语言服务工作。

建立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库是应急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战略性组成部分,政府需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文件,为人才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人员保障和物资保障。

3、应急语言服务“产学研传”机制建设

产:即提供应急语言产品和服务。以多语种应急翻译的形式对外发布实时疫情通报;交通、检验检疫及入境人员健康提示;防护和隔离等知识明白纸;政府应对疫情的政策措施、联防联控成果、复工复产复营等信息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为境内外国人工作生活、为境外投资企业和相关人士提供便利,把中国应急经验和方案分享给世界。在为应急防控提供语言支持的同时,要及时整理相关词汇,创建术语库,制作推出标准化多语种应急防控术语手册;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业界等通力合作,利用新媒体等现代科技设计、研  发、生产包括软件、视频等应急语言技术产品。

学:在此次为应对疫情危机提供应急语言支持的行动中,天外笔译团队的骨干力量为几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在校生,他们的出色表现是对“专业型”MTI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检验;他们表现出的优势和短板,也引发了我们对翻译人才培养走向、教学定位乃至学科发展的思考。概括起来,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应继续向培养“专业性”和“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方向倾斜;可在翻译本科专业学位(B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乃至未来的“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中增设”应急语言服务“相关课程和研究方向,培养应急语言服务和相关研究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对语言服务的需求,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的应急语言需求。二是在教学方法定位上可将“工作坊”形式与应急语言服务相结合,产出的应急语言服务成果作为“笔译工作坊”课程的教学素材和研究语料,在课堂上追溯翻译过程,总结出“笔译方法论”。三是应急语言服务让我们对“译者能力”的培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译者能力”应从多维度考量,既包括关涉语言内的翻译理念、语言和翻译能力、网络检索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储备,又包括关涉语言外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更包括家国情怀、政治自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科研机构应增设突发公共事件语言应急相关研究,及时梳理总结应急语言服务经验做法和思考,产出相关研究成果,反哺语言服务和教学。以天外为例,现有的三大研究院——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可结合各自的研究主打方向分别考虑增设此类研究,如申报相关课题、提供有关应急语言服务的咨政报告等。学校也可在固定学术品牌——天津外国语大学“文明互鉴 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活动中,增加“应急语言服务”板块。

传:应急语言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应急语言对外传播。我们的应急疫情翻译内容中不乏以温暖的笔触刻画老百姓防疫抗疫的鲜活故事,比如一则新闻特写就记录了一位新冠病人从发热到确诊到治疗再到出院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百姓视角的“中国故事”借助多语种翻译和新媒体技术制作成视频等国际传播产品,通过互联网以及海外孔院、海外校友等途径进行海外传播,为抗击疫情传递语言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些正是应急语言服务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使命担当。

三、结语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外语院校应勇担应急语言服务使命——树立语言服务共同体意识,建立应急语言服务协同联动机制;打造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长效机制,满足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对紧急语言救援的需求;开展应急语言服务“产学研传”机制建设,对应急语言服务相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外传播进行多维考量。

〖作者简介〗李晶,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副主任

【责任编辑:黄河流】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