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合肥火了一波。合肥市政府被私募大佬们称为“中国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与此相关的一篇又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刷屏朋友圈。
6月15日,在合肥高新区主办的一场论坛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回忆了一桩往事,言语之间对合肥市政府充满感激之情。
在这场名为“‘创新领航·星聚高新——新经济 新挑战 新机遇’企业家发展高峰论坛”的活动中,刘庆峰说,1999年由18个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学生创办的科大讯飞(当初还叫“硅谷天音”)在创业早期趟过一些坑,面临过商业模式和资金困难的两大危机。
1999年左右,合肥市领导到刘庆峰的公司考察了解到公司的资金困难后,想方设法为公司募集了3000万资金。这对于当时注册资金只有300万的这家初创公司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刘庆峰说:“如果当时我们转型转得稍微慢一点,再加上如果当时没有合肥市给我们投的那3000万元的资金,我们就已经破产了。”
互联网依然记录着这桩往事。
当年,合肥市领导将合肥本地三家大公司的负责人带到“硅谷天音”的办公室,为其展示了语音合成技术。会后,三家企业分别出资1000万元投资“硅谷天音”。
得到这笔投资之后,“硅谷天音”更名为“科大讯飞”,公司也调整了商业模式,从此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
在帮助科大讯飞度过难关之后,这些资本低调退出。而如今科大讯飞已发展成为人员过万,市值近千亿,年收入超百亿,一年纳税近十亿的明星企业,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演讲中回忆起创业之初的想法,刘庆峰说他当时想的是“创业成功就留下,不成功就出国深造”。他说:“(后来)我突然发现我不能走了。那么多人看着你,那么多人把几千万上亿元的钱投给了你,你自己说做不好就出国,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合肥市政府的举措为挽救或挽留科大讯飞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同样是在6月15日,合肥另一家明星企业华米科技在合肥高新区举办他们的首届AI创新大会,宣布了一系列软件、硬件研发新突破,并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这家从合肥走出,在美国成功上市的企业仅在今年一季度就实现了超过10亿元的营收。
在发布会的最后,华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黄汪说感谢合肥高新区,了解华米科技创业故事的人应该知道这句感谢不是空话。我联想到黄汪曾经说过的一段艰难的创业经历。
黄汪曾说,华米科技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既有他们自身的努力拼搏,也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2013年,华米科技的前身华恒电子研发的平板电脑受手机大屏化的影响,销量断崖式下跌,库存很大。虽然黄汪看到了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的转型机遇,但当时公司资金紧张,“银行不愿贷款给我们,连小贷公司也不愿借钱给我们,企业陷入发展困境”。
这时,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直管的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旗下高新信用担保公司为华恒电子担保,公司这才从银行获得几百万元贷款。黄汪说这笔贷款“解了燃眉之急,企业顺利转型,这才有了后来华米突飞猛进的发展”。
虽然这笔贷款数额远不及后来小米等企业和投资机构对华米的投资,但地方政府的“雪中送炭”却一直被黄汪记在心上。
如今,科大讯飞发起设立了科讯投资基金,华米科技也发起设立了智能可穿戴产业基金,投资方向主要为行业产业链企业,加速上下游孵化培育及整合。已经成功步入成熟期的两家明星企业的这一共同举措也不失为对社会的一种反哺。
近年来,合肥市探索并完善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其中就包括政府引导基金,由政府出资,并吸引有关地方政府、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股权或债权等方式投资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或新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创业企业发展。
2014年,合肥出台“1+3+5+N”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对产业扶持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政府通过基金、财政金融产品等方式,在企业最需要资金时“雪中送炭”。财政资金事前、事中集中支持,在项目顺利完成后退出,再循环投入下一个项目。通过循环使用,财政资金可以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扶持更多企业发展。
调整后,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政策资金,通过“拨款变投资、投资变基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跟进,实现财政资金的放大使用和良性循环。
2015开始施行的《合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参股创业投资机构资金规模最低为1亿元,引导基金参股比例最高不超过25%。引导基金与支持对象的资金同比例到位,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
参股机构资金规模不低于1亿元保证了参股机构的资金实力和参股资金的扶持力度,而引导基金不得成为支持对象的第一大股东又保证了支持对象的自主经营不被干涉。
仅以合肥高新区为例,截至2020年4月底,合肥高新集团共参与设立基金29支,基金总规模近5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413个、投资额约163亿元。
如今,合肥市有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来支持更多的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大企业、大产业,当与这些强有力的创新政策带来的实际效益密不可分。
从科大讯飞和华米科技向政府表达的感谢,多少能看出来在这座快速发展的“新一线城市”政府与企业的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