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新  >>  正文
朱立新:合肥“627暴雨”后部分城区再发内涝 政府通报透露了目标与现实
朱立新
2020年06月29日

6月27日,安徽合肥城区部分区域突降暴雨。多个路段出现车辆泡水,交通中断,甚至有小区车库和房屋被淹,居民被迫转移。

现象:内涝灾害打起“游击战”

从媒体报道和有关部门的通报来看,这一次涝点多多集中在合肥市区西南方向,尤以合肥经开区受影响最为严重。而上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形只是不到两周前的6月15日,事发合肥北城世纪城。

近期合肥雨水的频度和强度都让人联想到2016年汛期的情景。不同的是,那一年合肥城区积水最严重的地方多在老城区。今年的内涝如“打游击”一般袭击新城区让人猝不及防。

四年前多发的内涝灾情,让政府看到了一些地方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标准偏低、泄洪能力不足等问题。

目标:应对30年至50年一遇降雨

2016年汛期之后,安徽省及合肥市先后出台了省级和市级层面的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方案。按照省级方案的要求,合肥市将治理目标设定为“能有效应对30年至50年一遇降雨”。

因排水防涝工作对民生影响极大,这样的方案出台也引起了本地媒体的广泛关注。诸如《合肥出台防水排涝三年行动方案 2019年汛期前基本消除城市内涝隐患》这样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

只对这样表态式的新闻标题有印象的人大概会有疑问:“不是说2019年就要解决内涝问题了吗?”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地看。

一方面,这样的行动是否有效果?经历过2016年内涝的老城区居民应该有发言权。今年这些区域未再发生内涝,大概率是因为过去三年的行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而不能仅仅感谢这次下在那里的雨不够大。

另一方面,为什么这一次又出现内涝灾情?受灾最严重的合肥经开区28日给出的通报大有门道。

现实:遭遇60年至70年一遇暴雨

根据合肥经开区的通报,相关部门根据当地水文站数据指出,此次经开区遭遇的降雨强度(3小时降雨强度达118mm)为60至70年一遇,区内两湖达到讯限水位。

这样的关键信息应该能够让人联想到,此次降雨强度实在是超出了规划的防涝能力。

一方面,可能又会有人质疑,为什么治理标准只设定为应对30年至50年一遇降雨?是不是当初这一目标设定得太低了呢?

为了永绝后患,是不是把标准设定为应对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降雨就可以了呢?这恐怕又不仅仅是目标数字大小的事。

是选择喝10年窖藏的酒还是5年窖藏的酒,往往不是口味决定的,而是口袋决定的。防涝治理标准的提高自然会带来成本的上升。若出现超过50年一遇的降水概率极小,那么超标准的建设不可以说不是一种浪费。这一点,理性的人应能理解。

另一方面,近年来,异常天气现象频发,降雨量不断被刷新,暴雨重现期缩短,城市防汛相关工程的防范标准是否真的应该提高也值得思考和讨论。

期待:积水点逐一整改“销号”

《合肥市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方案》里面计划的约84.6亿元总投资够不够以及有没有用完,我不得而知。未来想必也是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不管钱多钱少,钱砸到了哪里,广大市民应该都不想在那里的路上再看见水花。

两周前北城世纪城的内涝灾情发生后,合肥市有关部门梳理出18处短时间积水点,合肥市主要领导在街头调研时要求有关部门立即制定整治方案,逐一整改“销号”。

按照这样的工作力度来推测,此次暴雨中首次暴露出的新涝点和再次暴露的老涝点想必也都会记录在案。我们应该知道,整改还需要点时间,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办完的事。

不管怎样,整改“销号”,值得期待。

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