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代表终于通话了!
8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通话。双方就加强两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等问题进行了具有建设性的对话。双方同意创造条件和氛围,继续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一份声明中也表示,双方都看到了在贸易问题上取得的进展,并致力于使1月份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取得成功。
这个备受外界关注的会议从原定的8月15日整整往后延期了十天。在中美关系日趋焦灼的背景之下,这次会议的“延期”很难不引起外界的各种解读。比如,近期美国政府对于TikTok和微信的禁令是否是为了加重谈判的筹码?是否是白宫“极限施压”策略的故伎重演?所幸,会议并未如彭博社之前报道的被“无限期推迟”。
随着中美摩擦持续升级,及时重启中美之间的对话机制对于两国甚至是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事实上,这似乎也是目前两国间唯一的制度性对话通道。
中美自建交以来形成了许多对话沟通机制,包括首脑热线、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等。这些机制,特别是战略对话和军事交流机制,在关键时刻能起到确定共同利益、管控分歧、避免误判甚至化解危机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中美贸易战和疫情的影响,这些机制很多都已经停摆。
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规定了美国和中国将建立贸易框架小组,由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中国指定的副总理刘鹤牵头,透过双边定期协商,处理解决与协议有关的争端。与此同时,作为两国“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署活动的一部分,中美同意重启半年一次的贸易对话机制来解决双方结构性问题。这意味着中美开始重启制度性对话通道,并建立新的合作框架。在这一框架下解决分歧,探寻一种制度化协调协商机制,有利于避免两国关系继续滑向冷战甚至“热战”。
从中美官员的近期表态看,双方对于经贸协议都呈现了继续合作的意愿。美国白宫高级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近日表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在兑现该贸易协议及购买美国商品的进度方面感到满意。
“中国目前确实在增加进口我们的商品。顺便说一句,这对美国的农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提振。”库德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引述了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向特朗普总统的汇报。
美国农业部8月13日宣布,中国买家已签订了19.7万吨美国大豆的购买合同,这是美国政府连续第七个工作日报告向全球最大大豆买家中国出售大豆。而在另一份报告中,美国农业部表示,截至8月6日的一周大豆出口销售总计213万吨,为2016年11月以来的最高值。
库德洛还表示,“尽管我们和中国在其他问题上有很大分歧,但在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方面,我们正在努力。”
而中国方面,在此前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当被问及中国会否采取措施增加自美进口时,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指出,“在当前形势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希望美方停止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措施和歧视性做法,为落实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创造条件。”
事实上,大家对于这场磋商的期盼也不仅限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执行情况。目前中美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针锋相对,而这次会议可能提供难得的沟通渠道。
此前,国泰君安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经受住了华为事件和香港国安立法的双重压力测试。第一阶段协议既是中方的筹码,能起到威慑特朗普的作用,又是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这份报告判断,从现在开始到11月大选,特朗普的最优策略是,维持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尤其通过加大农产品和工业品出口,讨好摇摆州的农民和工人。
在中美关系经受严峻考验的时刻,贸易反而成为一个合作与稳定的领域,经贸协议似乎成为了两国关系的“粘合剂”。这个论断虽然听起来有些反讽的意味,但却也是当下的现实。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6%,这在全球化逆流涌动,部分国家提倡制造业回流本土的背景下,特别引人关注。而今年1-7月,外商在华新设企业中美国独占860家,远超英国的296家和德国的245家。毋庸置疑,对于美国政府的所谓“脱钩”动议,美国企业家已经用脚投票。
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摩擦不断,但对话从未完全终止。也正因如此,中美关系这艘巨轮才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大体正确的航向。尽管两国存在一些分歧,但只要中美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总能通过对话磋商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而中美在经历了近两年的贸易战之后,最终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便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