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家仝小林日前在参加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上做了主旨发言,就中医药治疗新冠取得的成效以及中医未来发展做了精彩分享。
仝院士此前在武汉鏖战百余日,为抗击新冠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分享《浪淘沙·武汉》一首,以飨读者:
浪淘沙.武汉
勒烈马扶鞍,凭眺雄关,长烟漫野战犹酣。纵使逢敌千百万,不改常颜。
危难挽狂澜,且暂驰鞭,斜风帘雨细绵绵。一路高歌行踏处,无限江山。
中医治病讲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擅长“调态”,即从宏观入手,通过取类比象、司外揣内等手段,判断疾病状态,用药物之偏性调整疾病偏态,改善疾病发生发展的环境,使体内自我修复能力充分发挥作用。
这一优势,对于复杂病因疾病、不明病因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调态”往往有整体扭转、先发制人的治疗效果。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我作为中日友好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组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患者 248例,特别是用纯中药治愈的11例SARS患者,平均退热时间和肺部斑片状阴影吸收时间均显著缩短,且随访至今未见明显并发症,便是发挥了中医“调态”的特色优势,对早期感染患者发汗解表,从伤寒太阳经证辨治,取得满意疗效,该成果也被写入世卫组织《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试验》报告。
再如今年抗击新冠肺炎,在疫情暴发早期,尤其是病因不明确、病理机制有待研究、特效药物和疫苗尚未出现的阶段,中医即刻深入临床一线,通过望闻问切快速找到疾病共性规律,确定治疗方案(如拟定中医通治方),第一时间大规模开展中医治疗,从而缓解短时间内病例剧增的医疗系统压力。
早在1月26日,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便带领专家组通过临床分析,将此次新冠肺炎归属于中医“寒湿疫”,并针对其寒湿闭肺困脾的核心病机,拟定了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一号方)”,率先在武汉受灾最重的武昌区大规模发放。
截至3月2日已在武汉累计发放72.3万副,救治5万余人次,数据表明,中医药在保护高风险人群、降低发病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轻症患者转重率。从“寒湿疫”认识与治疗新冠肺炎便是基于“调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