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明  >>  正文
赵建明:准确认识人口普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
赵建明
2020年09月07日

人口问题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人口态势的发展变化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意义深远。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全面摸清掌握各发展阶段的人口发展规模变化情况,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了六次全面人口普查,对准确掌握人口发展规模变动特点规律,深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编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国家生育政策和人口福利保障制度,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今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组织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将全面查清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进程启示,数据是文明的基石,大数据促进了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断推动了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及体制机制的完善,由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的机械思维粗放式管理向信息时代大数据思维精细化管理转变,尤其是数字政府及城市数字化管理的催生,对于人口结构规模分布等涉及民生保障的大数据信息资源获取显得至关紧要。国务院统一时间节点自下而上集中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继去年开展第六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又一次集中组织的国家统计调查行为,对于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公民合法性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务必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人口普查对全面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本质上来,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远景目标上来,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两个百年之奋斗目标,把坚定新发展理念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统一起来,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把强化底线思维和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统一起来。人口普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掌握人口发展变化规律,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加强组织领导,严肃工作纪律,压实压紧责任,既要高度重视人口普查上半篇文章,凝心聚力,严格遵照国务院方案明确的标准要求,认真细致地深入现场开展入户普查,摸清底数,确保数据质量;但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做好人口普查下半篇文章,强化对数据的分析运用,获取社会面人口结构、文化水平、就业状况、住房保障等重要信息,为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对策措施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不断提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摸清人口规模分布,科学绘就社会发展蓝图。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对于全面掌握现代化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统一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了解掌握人口发展第一手真实数据资料及发展变化趋势,对于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制定各项务实举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国家治理的主体视角,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从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视角,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角度,强调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和艰苦努力;从国家治理效果的评判角度,强调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从国家治理的制度保证角度,强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这些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党中央的郑重承诺的实现,始终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必须充分认清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合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通过全国人口普查,摸清掌握人口数量、结构规模、区域分布等现状,准确掌握人口变化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不断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构建起梯度有序、层级分明、绿色生态环保的国家总体空间格局,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新发展格局”应对“新变局”,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和协调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间各民族间贫富差距,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落下,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是掌握人口结构层次,优化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人口普查是全面掌握人口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开展人口普查,摸清人口家底和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情况,有利于更好的制定人口政策,保障人民权益。从人口发展现状看,我国人口工作进入转折期,由数量压力向结构性矛盾转变,人口低生长率、老龄化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即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居民享有社会公共资源也不均衡,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加剧和二胎政策的放开,社会养老、教育培训、医疗救治等社会资源不足的问题尤为凸显;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看,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口规模巨大,人均水平还很低,尤其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正在为摆脱贫困而艰苦努力奋斗;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三者叠加融合,一方面,社会治理将变得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对产业发展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大多数工作岗位将由智能机器代替手工操作,就业压力将进一步拉大,社会治理的不确定性增多。这些现实而紧迫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都摆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面前,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全国性人口普查对促进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坚持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思想,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仅要把“蛋糕”做大 ,而且把“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全国性人口普查,摸清掌握人口结构层次、地理分布态势等数质量状况,准确掌握人口结构层次区域性特性,实施教育强国战略,提高就业质量和技能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充分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合理规划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设备建设,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是融合地域文化差异,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告诫我们,人口、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指标,特别是人口规模关系重大,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关系到幸福生活指数,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治理效能。开展人口普查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具有高度集中性,对于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结构、教育水平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政府职能作用看,随着“放管服”持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属地兜底责任进一步压实压紧,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作为基层一级政府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在社会治理中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能作用、更高地标准要求;从社会治理实践看,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对美好的文化生活向往、舒适居住的环境刚性要求高;从人口流动性情况看,随着国度空间深度开放,已打破了东西文化、南北地域传统界限,人口流动性变化很大,居民小区的人员构成成份相对比较复杂;从服务宗旨本质看,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合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得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些变化了的新情况、新要求,对于我们高质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惠民服务带来了诸多不便,必须充分认识人口普查对于深入全面彻底了解掌握社情状况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通过全国性人口普查,全面摸清住户包括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就业状况、民族成份等基本信息,了解掌握地域文化差异及生活习惯,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打造区域化党建服务引领、社团社会组织服务支撑、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的智慧治理平台,用“和合文化”融合东西、南北文化地域差异,以文化交流黏合邻里情感,以此来提升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感染力、渗透力,唤醒“家国情怀”,培育社区精神, 形成公序良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的变革,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吕佳珊】
转业老兵,现从事基层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