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明  >>  正文
赵建明: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赵建明
2020年11月09日

辞海表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加注意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首次明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制度的安排,也是参与全球化治理的需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

从人类社会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和智慧看,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结晶和中国当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治理活动制度化基石。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变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中制度的优越性和政治优势,正确把握社会运行和变革的规律,妥善处理和协调各方面关系,有领导、有秩序地使中国社会治理领域的变革发展不断前进。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层面对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作出战略安排,对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动员部署,对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予以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前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治国之道最重要的是顺应历史潮流,而治理能力让国家为达到目标调动资源。我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国家,正走向更高品质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乡二元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服务能力、组织人民群众自己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推动实践创新原动力的基本方略,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展开工作,在自我革新上求突破,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统领,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和保障公共安全,高度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把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把体制机制变革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起来,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效率和效能。

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方向指引。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纵观近代世界各国历史命运看,唯有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本国国情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之路,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不被时代所淘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路,是一条坚持独立自主,艰辛探索、苦尽甘来的自立自强之路,是立足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之路,是高扬人民至上,齐心协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民幸福之路,是坚持党的领导,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奋斗进取之路,是胸怀人类命运,追求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增多,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客观上给“中国之治”带来了深刻影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正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现实的困难矛盾和潜在的风险隐患,唤起社会治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走向,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国家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强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任务,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勇于用世界眼光和时代发展要求审视社会领域现状,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坚持用新理论、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使社会治理变革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性,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是确保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实的政治保障的根本。要大力提升各级党组织领导力和政府负责力,充分发挥横向多部门协作、纵向垂直一体化、政府引导市场,部门、地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举国体制优势,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文化服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为突破口,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基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升华,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于指导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也前所未有,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把握和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价值论、实事求是的辩证认识论、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论、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论,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的能力水平,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人类社会演变进程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实践上,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善用科技,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不断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组织保障。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相比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了“中国之治”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在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上不仅要与时俱进,但最根本的还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从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国际与国内的比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判析“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制度成因,增加“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工作主线,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忠心环节,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方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创新把党的领导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有机结合,将党的领导与政府负责的治理安排有机结合,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结合起来,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与继承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四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群众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社会的根系,是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浓厚底蕴、精神支柱、不竭动力,融合为社会核心价值观,转化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固基础、强健力量、强大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中华文化根基,包含着丰富且系统的优秀传统社会治理思想资源。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现代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未来维度、价值维度、世界维度来深刻阐释蕴含其中的人文基因和浓厚底蕴,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从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看,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全社会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挑战,创新社会治理实践,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对国民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融入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调动城乡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主自治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增强广大居民法治观念、法治建设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问题,共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1—

转业老兵,现从事基层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