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国家层组织实施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旨在通过以评促建、以考促管的方法手段,起到维护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城市居民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的作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配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逐级开展文明城市评比,将文明城市建设列入党委工程、一把手工程常抓常议,纳入对党政机关绩效考核体系,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市政配套设施设备硬件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城市建设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也有了较大改观。
从日常监督检查和组织集中测评情况看,在各地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一是重政府包揽、轻多元主体参与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特别是城市居民主动参与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存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以至于乱停车辆、乱穿马路、私搭乱建、随意倾倒垃圾、随手乱扔烟头果壳、随意晾晒等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二是城市文明常态化建设涵养不够、一阵风运动式管理的短视行为较为严重,雨过地皮湿,每次在接受国考时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全民皆兵,实施24小时不间断路面机动式巡查和重要场所蹲守,测评一过涛声依旧,缺乏滴管式长效性建设的恒心耐心;三是市政设施设备配套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不相匹配,特别是老旧城区、都市商业圈、公交地铁等重要交通枢纽和场所车辆停车位、共享单车等公共设施设备的设置和数量,还远远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四是城市市容市貌动态化智能化管理与处置的能力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与数字化政府建设标准还存有一定差距,没有完全将城市交通管理、市政维护管理、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以及企事业等单位静态与动态的智能化监控设施设备融合一体,组网互联互通,实行扁平化网格化处置。
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以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主人翁心态全时域的共同参与,筑起维护美丽城市品牌形象的铜墙铁壁。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机制看,自上而下有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专职管理的执法部门,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和测评考核体系指标,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国考、省考,地市级每季度组织测评,区县每月组织测评,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组织基础比较牢固,不断适应时空条件变化,配套完善市政设施设备。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看,城市文明传承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两重性,城市文明也不例外,她的建设水平,体现着城市居民文明程度;反之,城市居民文明程度,影响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离不开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和加强城市管理政策措施的软件建设,其中软件建设是重中之重,关键在于将城市居民作为城市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纳入其中。
一是厚植城市建设管理人文情怀。从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三因子论看,在器物、制度和组织相当完备的情况下,最大的变量是精神或伦理价值,即社会大众的行为规范。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链,从本质上讲属于管理学范畴,对社会公众行为规范的有效约束。木桶效应启示我们,其治理水平的高低,是由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城市居民共同决定,还会受城市居民群体的人文情怀影响。从培育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经纬坐标上看,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国家需要价值导航。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彰显了时代精神。从人类社会历史德化教育看,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是对人格的培养。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都以提升人的素质,塑造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为旨归。但从广大城市居民对城市周边发生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不严加制止反尔习以为常的心态看,折射出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的学习教育缺位,导致了善恶美丑不辨,任其放任自流。要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着力提高党的领导力、政府负责力、社会协同力、公众参与力、法治保障力、科技支撑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和价值观教育,以规范公私领域道德秩序为着力点,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公益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奉献社会和自我发展相统一,社会倡导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志愿公益服务体系,在共建共享共治过程中涵养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增强广大居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行动自觉,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自觉抵制社会上出现种种不文明现象,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二是配套完善市政工程设施设备。从城市化发展进程看,一个城市的品质形象,由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居民群体的文明素养决定的,加之有配套完善的市政工程设施设备;从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看,规划设计经历了一个由重房屋主体工程建设、轻市政工程配套设施设备向两者并重的转变过程,人性化广泛性前瞻性需求考虑,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相比,具有滞后性的显著特点,市政公共设施的历史性欠账比较多,特别是老旧城市和居民小区、小城镇停车难、晾晒难等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影响了城市品质形象,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度;从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情况看,随着我国就业方式不断变化,广大农民由农村潮水般的涌入城市务工,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出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公共车辆、共享单车等市政工程公共配套设施设备有了硬性需求,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如同血液之于人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动力系统,我们在面对广大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便捷高效的生活理念,超前思维,规划牵引,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速推进老旧城区和居民小区改造步伐,加大都市商圈、公交地铁、医院学校、居民小区等人流车辆密集型公共场所等市政配套设施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力度,促进重要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和高效运行,从源头上阻断各种不文明现象温床的滋生。
三是贯彻法治与德治并重惩戒理念。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撑,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从两者的关系看,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可以互为条件相互转化,都植根于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在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提出了法治与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项具体内容,在纠治各种不文明现象过程中,要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强化法治的社会治理引领力、行为规范力和利益协调力,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比如:像机动车辆闯红灯、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等影响公共安全危险的行为,情节轻微的一般违法行为,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行为恶力、社会影响大的违法行为,及时移交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像商业街区、交通干道等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环境、易造成交通拥堵行为,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像不按警示标志随意乱停车辆影响交通出行、破坏绿化等行为,在增设公共停车场的基础上,加大机动巡察的力度,对违停车辆贴单抄告警示或拖离违章地域集中停放,并给予相应的罚款以示惩戒。像行人不守交通规则横闯马路、不遵守公序良俗乱丢废弃物等不文明行为,要强化行为引导、规则约束、群众监督的德化教育,广泛开展志愿公益服务,在城市马路主要路口协助执法人员指挥交通,在城市交通干道组织义务垃圾清理,警示教育广大居民,共同抵制城市管理中种种不文明现象,争做新时代“四有”公民。
四是着力提升智能化快速处置能力。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普及与大数据普遍应用,信息化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进入第三阶段,不仅更加强调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还特别强调对公众行为和服务需求的感知,以实现更加满足需要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和更加精准、智能的管理。同时,也更加强调和注重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以消除政府机构之间的隔阂,促进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并更好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和智慧治理形态。从文明城市创建的指标体系看,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不确定因素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管理,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从人民群众的需求情况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品质向往越来越高,特别对城市环境的舒适度的要求有了新期待;从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看,“互联网+”重塑了社会治理新范式,大数据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程度,信息化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但在城市智能化管理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数据孤岛”“数字鸿沟”和结构功能失调的问题;从社会治理效能看,传统的人工管理费力费时,时效性差,已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最大变量。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影响城市品质形象的各种不文明现象顽疾的纠治,不仅要靠铁脚板“人治”,更应依托科技手段“智治”。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树立依靠科技治理新理念,主动拥抱“智慧社会”,加强智慧城市建设,顺应数字政府建设发展趋势,深入推进市政设施智能化,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社会领域科技治理基础,打破数据垄断,实现互联互通,依托大数据的先进架构与云平台,打破地域部门界限,在共同遵循的数据治理框架下,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指标齐全的社会治理基础信息平台,以城市综合治理联动中心为核心,利用大数据引擎,推进共治格局形成,统筹各职能部门管理和执法力量,编织一张网,实施一体化指挥,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扁平化精细化动态化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