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大都市,因为,这座城市仅仅用四十年时间就演绎了从一个边陲小镇到13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跨越,其成长和发展轨迹,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9年,深圳GDP突破26927亿元,人均GDP达到20万元。而1980年深圳的GDP仅为2.7亿元,人均GDP835元。40年间,GDP增长近10000倍,人均GDP增长239倍。
那是一座充满生活魅力、发展动力、改革活力和科技创造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说它是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神话一点不为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特区成功扮演着体制转变的改革者、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路者、城市发展进步奋进者的角色,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和“种子效应”。
2019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而1980年,深圳GDP仅仅是香港的1/2500。宏伟的时代造就伟大的奇迹,深圳用40年的艰苦奋斗抹平了深圳河两岸曾经被认为不可逾越的发展鸿沟。
不得不说,深圳早期的发展有着不可多得的天时地利,国家首个经济特区的天时赋予了这座城市巨大的优惠政策虹吸效应,毗邻港澳优越的地理位置又使深圳得到了通往全球的开放辐射捷径,以及引进外资和产业转移的强力带动。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范例城市,如今拥有太多的骄傲和亮丽名片。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深圳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超过9.4万个,引进外资合同额近300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近12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的280多家在深圳投资。去年,深圳实现进出口总值2.98万亿元,其中外贸出口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连续2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19年,深圳5.2万户出口企业共辐射珠三角和内地产业链企业超过271.4万户。40年来,税收额增长3.1万倍。
巨量的外贸流通量也使深圳港也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全球航运战略枢纽等级排名中,深圳位列全球第4,深圳港已开辟国际班轮航线245条,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2019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77万TEU。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融入全球产业链体系的最早经济特区,如今的深圳已经建立起面向全球的产业加工基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产业体系使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深圳制造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早期的“三来一补”和“山寨工厂”,发展到目前成为中国最具有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端制造城市之一。包括华为、中兴通讯、万科、腾讯、比亚迪等9家公司成为年收入过千亿的“千亿企业俱乐部”。而围绕龙头企业形成的千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涵盖了5G通信、手机、机器人、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节能、海洋生产等领域。深圳在5G技术、无人机、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很多方面走在世界高科技的前沿。到去年底,深圳有7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榜单。
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深圳已经从低端落后到靠高技术、自主专利和中国品牌支撑的高端制造的全面跨越。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2018年就跨越了2.1万亿元的大关,一个城市的IT产值就占全球比重10%。深圳拥有包括大疆在内的300多家无人机企业,目前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据深圳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生产的计算机3283万台,服务机器人269万套,服务器129万台,手机2.24亿部,彩色电视机4951万台,集成电路310亿块,电子元件2830亿只。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深圳的高端制造业的巨大能量。去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0155.5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7%。
深圳拥有科技人才超过200万。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16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30%以上,去年达到16.6万件。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到2019年底达到1.7万余家,去年高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6万元,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深圳是中国最适合创业的城市之一 ,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目前深圳已经培育和聚集了超过8,000家的创投机构。
改革、开放、创新成为深圳巨变奇迹的致胜“法宝,深圳城市发展的奇迹无疑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范例。难怪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评价说,“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
据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城市综合排名》2020排名榜,深圳GDP排名列第19名,而综合排名则列第75名。而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最新发布的2020年世界城市排名中,深圳也列全球第46名。2020年9月最新发布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28)中,深圳位居全球第9。
尽管深圳40年来城市发展速度惊人,但是与世界一流城市相比毕竟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国际影响力、辐射力、全球化组织生产能力、科技创新水平、贸易便利化程度、营商环境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赋予了深圳发展的新使命、新目标。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这两份重磅文件,要求深圳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文明典范、法治城市示范、民生幸福标杆,赋予深圳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深圳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中央对于深圳寄予厚望,从深圳的区位优势,城市发展动能和在国家城市发展战略的定位看,其未来的发展走势定将更加令人鼓舞。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将使深圳的制度建设、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得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必定带来其国际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提升,深圳在不远的将来真正迈入国际一流城市行列。
尽管这一方案仅仅是一个5年计划,但是,其意义在于为深圳今后40的发展寻求突破,探索发展路径,奠定发展基础,找到在全球城市版图的最佳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是二次创业,其难度并不比前40年来得容易。
综合改革的主旨在于给深圳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加速深圳在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的再次聚集,进而形成在全球一流的创新科技能力,一流的未来现代产业集群,一流的国际影响力,让深圳更加市场化、更加法治化、更加国际化,为全国城市区域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更好具有战略战役性的经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王福强认为,深圳将打造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的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样板、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标杆、全面制度现代化的城市典范。
毫无疑问,深圳在未来发展中不能仅仅作为“窗口”和“示范”,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辐射和带动城市群和产业带发展的核心引擎的作用。
要担当这一新的历史重任,深圳将要从三个方向予以突破。其一是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如何在大湾区发展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大湾区发展的“硬核”,这是检验深圳先行示范区改革发展高点起步的关键所在。如何探索粤港澳相互融合,错位发展,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使其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大湾区,特别是促进港澳、深圳、广州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将是一篇发展的大文章,也将是深圳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其二,深圳如何利用现有优势打造全球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也就是说,深圳如何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出更多的像华为、大疆、腾讯、比亚迪等行业龙头,并在更多领域形成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千亿产业集群。这需要下更大的功夫,特别需要再造世界一流的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重塑深圳在科技、人才、资本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其三,深圳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滞后,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短板效应”制约了深圳的发展,或者说拖了深圳发展的后退。如何在更高起点上对标世界一流城市,补齐短板成为当务之急。
先行者更是探索者,期待着深圳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再创辉煌,续写着更美好的春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