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  >>  正文
马冬:东北为何留不住人了
马冬
2021年05月31日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共14亿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5.38%。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下降1.20个百分点,过去十年,东北地区人口十年减少1101万人,东北人口已不足1亿人。

在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东北三省发展的势头强劲。但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进入21世纪,东北人口持续走低,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口流失进而影响了东北的经济的发展,产生恶性循环。

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振兴东北是“十四五”的目标,也是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性任务。

人口问题是振兴东北绕不开的基础议题。经济结构差异是引发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经济结构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

过度依赖农业和重工业,忽视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东北地区经济缺乏活力。传统工业和农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相对固定,薪酬水平也较为稳定,没有为东北地区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空间。

经济发展差距是导致人口流失的直接原因。类似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型城市正凭借自身的优势吸引着大量的流动人口。相比其他指标,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差距对人口流出的影响表现出稳定增加的趋势。

此外,教育与环境因素对人口流动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具体作用因各省情况不同而所有差别。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教育与环境因素对人口流失影响保持稳定,这与两省科研机构组成相对稳定并且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有关。辽宁省教育与环境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波动较大,辽宁距离北京和发达的东部地区更近。

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在逐步减少。东北人口的外流本质上是理性经济人的自主选择。东北地区只有打造出聚集人才、人尽其才的包容性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东北地区的天然资源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冰雪旅游、绿色旅游,避暑旅游等都显现出东北地缘方面的得天独厚。对于一些新兴产业来讲东北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机遇。新一轮振兴计划在着力结构调整的同时,也需要着力留住更多的高质量的年轻东北人。针对东北人口净流出的情况,要从增强经济活力着手,加强引进和利用好现金和技术,吸引人才集聚。

从历史上的“闯关东”到当前的“孔雀东南飞”都是经济助力的结果。只要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流动人口就会随之而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就业、促进工资增长,是发展的核心和应对人口流出的根本解决之道。振兴东北经济的谋划,需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要未雨绸缪,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升级。

为此,东北应改变行政作风,促进市场化正规化竞争。规范化正规化的商业竞争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长期以来东北经济都具有较强的行政依赖特色,企业管理也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导致东北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民营企业发展受阻。有必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树立自由竞争的东北新形象,避免“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情况。

此外,东北应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对东北地区低生育率和人口净流出叠加导致的人口负增长,必须要引起高度关注,东北地区目前的人口结构已经不利于经济社会的长期均衡发展。“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等一系列逐渐放开计划生育的谨慎政策,对解决东北地区超低人口出生率来说,其效果不可能达到预期。因此,我们可以尽早实行自主生育政策。

通过经济鼓励、降低育儿成本、生育保障等综合配套鼓励生育政策来提高生育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儿童补贴、税收减免等经济鼓励政策提高愿意生育家庭的生育水平,通过延长产假、完善生育子女女性支援制度、延长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将学前教育列入到义务教育阶段)等方法降低育儿成本,通过普及生育保险、幼儿医疗免费等提倡和鼓励生育的综合配套措施来提高生育水平。

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投资不出山海关”的管理机制的问题,也有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更有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促进人口与东北振兴良性互动,实现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的落实政策和解决问题或许才能让东北把人留住。

作者简介:作者为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管理与工程博士,2020级研究生刘卓对此文亦有贡献。

齐齐哈尔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