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求是“等央媒及港澳多家知名媒体连续多日跟踪报道大湾区,吹响了湾区加速发展的号角,提出了湾区高度融合,深化合作的紧迫要求。政府各层级政策主导和舆论宣传离不开在一国两制背景下通过9加2两文三语和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实现多元文化碰撞。搭建大舞台,唱响主旋律,为粤港澳大湾区腾飞插上翅膀已经成为湾区责任及历史使命。
中华基因和岭南文化是湾区城市粘合点
包括港澳在内的湾区11 个城市享有共同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岭南风情、海洋情結又是湾区城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及普世信仰的文化源泉。港人喜欢广州逛街,在粤语环境下喝早茶、听粤剧感受市井生活,寻找心灵慰藉,亦乐意去粤东品尝潮汕美食,拜谒历史遗迹,体验客家文化。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又是红色土地。不管抗日时期还是国共斗争阶段,香港为打击侵略者,掩护共产党高官和文艺界名流做出巨大贡献。
40年前深圳是小渔村,百余年前香港亦然。香港渔村由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及262个大小离岛组成。北接深圳,南临珠海万山群岛,西与澳门隔海相望。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夺取岭南,归属番禺县辖管。香港和内地同宗同族,一脉相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同质同源,不管是打鱼农耕,还是祭祀聊天,彼此享有不可分割的鱼水情缘。
香港经历百年殖民,中华基因依旧蓬勃盎然。西方文化洗礼和政治风波荡涤,多数港人认祖归宗,迷途知返,参与民族复兴大业,促进国家发展。香港文化底蕴深厚,文艺市场繁荣多元,各路明星群雄毕至,戏剧,歌曲及影视等中华文艺在亚洲及国际社区影响非凡,在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安徽水灾,汶川地震中,唤醒人性,参与实践,示范效应充分彰显。
文化艺术源于社会经济又助推其发展
随着对物质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其审美品质和精神内涵的需求同步提升。商品文化属性和文化商业发展渐成趋势,文化与商业日月同辉交相映衬顺理成章。文化艺术是以人为中心,要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文化地位尚待提质增量和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指出,艺术与科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让艺术元素和艺术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及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以美为媒,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推广和宣传。
早在中世纪后期,欧洲民族意识觉醒,经济振兴与民族统一愿望不可抑制。城市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富豪,同时亦召唤不同阶层创新冒险,突破思想禁锢,跨越阶层羁绊。高雅博学和多才多艺人士脱颖而出,学术卓越,科技为先,激发了社会创新力,亦成就了艺术高端与精湛。文艺三杰的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名声鹊起,连同“神曲”、“十日谈”等鸿篇巨制由地中海快速传播到到大西洋沿岸,提升欧洲文明,推进社会发展,令15世纪欧洲远航成为不可避免。
在宋朝,自然经济为主的三百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商品经济发展为宋词初露端倪提供了物质内涵。作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宋词源于经济生活又反向推动时代发展。不仅记录历史,抒发情怀,描述物质富庶,其艺术魅力成为激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动力之源。文化艺术之于科学、经济、乃至体制机制的正向影响,充分体现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腾飞关键节点。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脉,文化则是灵魂,已经成哲学经典。
湾区硬软联通离不开文化深层铺垫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高级公路及豪华码头等海陆空交通网络和水陆口岸的硬联通已经显现,但体制的硬性和机制的阻滞急需文化软实力强势参与并化淤活血,疏浚血管:通过人文精神和艺术感召强化行业协会、增加服务效能及工商企业界紧迫感、使命感和时代感,携手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促进人文交流、完善生态建设,打造绿色低碳第一湾。
湾区建设优先发展民生工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多元文化碰撞,实现城市群智能化智慧化多维发展。高铁、码头和摩天大厦的城市构建需要以人文元素为底色,和谐共存为基调,民族复兴为信念。2017年规划纲要出台以来,湾区11座城市均以不同视角和产业特点定位优势空间,从而错位发展。其功能和亮点以多元文化艺术形式得到推广和宣传,在政策制定和城际协调方面逐日向湾区核心引擎主动靠近并软硬结合有机关联。
硬功夫不可小觑,软实力亦然。不管以明德引领时尚,还是以艺术熏陶市场,文化艺术粘合功能和助力作用不能视而不见。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弦乐团创办人姚钰说,推进湾区建设,文化领域走在前。她建议三地共建文艺发展委员会,以文化共融引导港澳青年参与国家发展;澳门中华联谊会长梁华提出,为加强大湾区文艺界合作、探索9加2 文艺交流机制 ,6月将于国家和广东文联联袂举办“濠江之春”文艺汇演。5月28日“紫荆杯”全港中小学生逾3万人参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总决赛在港举行,香港特首及中联办副主任出席并颁奖,因此,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美术教育家戴培仁先生亦认为,粤港澳三地可以通过定期文艺研讨和及湾区青少年常态化艺术参展,发挥艺术潜移默化功能,促进港澳年轻人对湾区认知度和国家认同感。
文化艺术是产业导向又是时代召唤
时值中共成立一百周年,词作家李维福、刘斌,作曲家舒一夫及国家一级歌唱演员刘媛媛日前联袂演绎“旗帜领航跨百年“。此歌既出便风靡华夏,依如改革早期“八十年代新一辈”,“走进新时代”和“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对国人产生感召和呼唤。大湾区文艺创新协同发展同样需要凝聚文化共识、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向心力,强化文化走出去载体功能和发展标杆。通过戏剧、电影、广电和MV,令时代脉动和社会节律以文化平台得到谛听和彰显。讲述湾区故事、塑形人文经典、彰显民族自信、弘扬中国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战略,又是人文概念。作为湾区城市合作粘合剂,文化共鸣则是湾区城市合作动力。湾区文化在交流互动中亟待寻求最大公约数和趋同点。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文教卫体原主委杨兴锋认为,“孙中山文化”纽带作用及在大湾区两制之下具有无可非议的高度认同,中山文化或成为深度融合湾区城市切入点。他甚至建议成立大湾区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并申请国家重大社科课题以统筹和协调三地全面发展。
文化是产业导向又是时代呼唤。2009年,粤港澳三地曾联合申报“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粤港澳文化合作第15次会议上,三地又签署“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18年,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国家文旅部与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了首届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合作论坛并对三地文化合作前景充满期盼——日前,应青年艺术家舒一夫之约,笔者亦索性赋歌一首,颂扬“中国第一湾”,以表达爱国之心和湾区之恋 :
狮子山是你脊梁/梧桐山是你臂膀/珠江是你的乳汁/濠江流淌着希望。
你是科技的摇篮/你是创新的源泉/你是历史的期盼/你是时代的召唤。
伟人曾在此划圈/领袖又指点江山/粤港澳共创未来/一国两制新实践。
京港高铁贯岭南/座座桥梁架海湾/这里正热火朝天/书写着复兴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