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  >>  正文
马冬:“三孩政策”要落实到实处还需要什么
马冬
2021年06月10日

为了应对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失调、人口出生率低等问题,过去十年我们做出了不少努力。2011年放开双独二孩,2013年放开单独二孩,再到2015年10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国家开始鼓励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生第二胎。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基于调查研究事实证明,提升生育水平比控制生育水平的难度要大得多。经济学家预测,5年内我国将很可能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未来5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持续跌破1000万是大概率事件。数量层面的“人口危机”已经悄然而至。

2021年5月31日,国家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这意味着,在“全面两孩”施行五年后,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再次进行重大调整。更标志着,我国彻底从“限制生育”进入“鼓励生育”的新阶段。值得思考的是,三孩生育政策来了真的会使人口警报解除吗?

目前,生育的主力人群是“80后”“90后”。但暂且不说三孩,即使是二孩政策实施得如何?这是需要评估的。我们都无法抛开现实谈理想,就现实而言,现在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背后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高昂的住房成本严重抑制了生育率。有研究表明,房价每上涨1000元/平,生育一孩的概率将降低1.8%~2.9%,生育二孩的概率将降低2.4%~8.8%。动辄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的购房款和后续的还贷压力,正在成为数以万计年轻人不买房,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娃的最大阻碍。

其次,教育成本无疑是现代年轻人“不愿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的不再是廉价劳力。于是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就从增加数量转变成提高质量。那么质量必然关系到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的高额投入令年轻人望而却步。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占我国家庭平均收入的比重已经接近50%。一个孩子的降生,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而政策最需要的是对相关因素以及环境做出改变。

再次,现代生育观念深入人心,女性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90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仅为1.66个,比“80后”低10%。而人口监测数据显示,有生育二孩及以上打算的妇女,最终生二胎的占比连一半都不到。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一点也不意外,现在社会女性越来越独立,他们不仅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同样有较强的经济能力。而女性保持这些优势的先决条件就是,不离开于职场,所以生育意愿降低也就不足为奇。

要想真正解决生育问题,最核心的也不是就生育谈生育,而是解决更深层次的、本源性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生育养育成本问题。生育率取决于土地供应、房地产政策、教育政策、医疗政策……这些领域如果不改革,而是简单的放开生育政策,固然对于局部家庭有作用,但很难改变整体趋势。

2021年6月1日,人口经济学专家梁建章撰文提出新方案,获得很多人的赞同:鼓励生育应该多措并举,在住房支持方面,可以用购房补贴返回给家庭;税收方面,对于二孩和多孩家庭,除了可以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以外,可以减免全部或者部分的社保缴费和个人所得税;同时要考虑把幼儿教育阶段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实行全部免费,而且要想办法提高0-3岁的入托率。

专家提出的这个方案获得了广大年轻人及父母的一致点赞,简单来说是因为这个方案直击了很多家庭的“痛点”:相较于税收和幼儿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住房方面的支持才是父母们最关心,也最能打动他们的地方。

保障义务教育公益性,切实为家庭教育减负。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小学,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6点钟放学制度。学校在课后统筹组织学生开展多样性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科学探索等在校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实现孩子锻炼体魄、培养爱好等多种育人目标,切实给家庭减负。

激励生育配套措施,不仅是降低教育成本,还有一个是怎样解决女性职工的职场环境问题,包括社会环境。放开生育,不一定能够促进生育率,但是,怎样才能让生育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也就是“怎样才敢生”,这才是关键环节。

针对于高房价这座数以万计的人无法翻越的大山。因此要想鼓励生育,遏制高房价,帮助年轻人解决居住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现在提倡、鼓励生育,而且将来可能是奖励生育。而通过生育奖励来刺激人口增长,我本人认为没有触及到问题本质,因为相对于生育成本,奖励其实微不足道。我们应该强调全方位施策才行,要把它当成国家民族的大事儿。人口问题是全局性的问题,必要拿出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生育意愿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能否解决好人口问题是考察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

 

齐齐哈尔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