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生山崎偲雅在辽宁沈阳沈北新区稻梦空间学习插秧
山崎偲雅的故事日前在中国日报全媒体平台播发,并被广泛转发,取得了非常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偲雅的第一篇报道已经完成,但关于偲雅的故事远未结束,我们接着分享下故事背后的故事 。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偲雅?
一是因为她特殊的中日背景,这既是对历史的映射,也是对当下的观照。无论吵也好,斗也好;好也好,坏也好,中日是永远也搬不开的邻居,历史也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而和平发展,世代友好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愿望。虽然在三分钟的时间内无法展开如此宏大的叙事,但是希望让偲雅的故事能有更大的展开空间。
二也正是这种复杂性的背景,让偲雅的内心产生了归属的困难,所以偲雅的稻梦之行也是探寻之行。从小学习六年级开始第一次种稻,到今天来到的真实梦里,稻梦空间的“种稻梦”启发了偲雅的“人生梦”,她选择了继续留在中国学习,并期望毕业后到中日合资企业去工作。
偲雅的“人生梦”, 中国农民的“种稻梦”,最后叠加到正在实现着的“中国梦”的广阔背景中,赋予了整个故事更深远的寓意。
山崎偲雅体验划龙舟
再有,如何去讲好偲雅的故事 ?
既然这个故事是找寻之旅 ,寻梦之旅,那么我们就把视角交给故事的主人公。在叙事上,作品采用vlog的表现形式,通过偲雅的所见所感所想,用平素的语言娓娓道出内心的独白,给人一种“她心—我心”的共情卷入 ;在结构上,没有多场景的设置 ,除去引子外,主要集中在稻田和餐厅这两个环境中,直接完成了从“种稻梦”到“人生梦”再到“中国梦”的递进;在风格上,全篇没有大词性的话语,也没有大切大换的场景移挪,但是你会感觉有一种叙事在潜行,有一种情感在推进。在这里,简单成了一种凝练,平淡竟也成了一种味道。
新的国际媒体生态环境下,如何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有新的叙事,新的表达。高级的表达是“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 ,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这也就是我们在一直追寻的那种“小视角,大格局”立意,“荷花淀派”诗体小说所描写出的清新、明净的境界吧。可感可知,可亲可近。
沈国华: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天津广播电视台党委常委、副台长.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党委常委、副总裁。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十二届韬奋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其策划并采编的新闻作品,电视新闻消息《长江源头楚玛尔出现断流》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访谈《天河一号:速度背后的较量》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