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君  >>  正文
全球经济复苏需要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翊君
2021年07月09日

自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正面临严峻考验。尽管有多个主要经济体推出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措施,但是IMF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比2021年有所下降,只有4.4%。在全球经济前景低迷的情况下,太平洋两岸的经济双引擎—中国与美国若能在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合作,那么就有可能早日将全球经济拖出泥潭。

美国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而压力的根源则恰恰是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2021年5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5%,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纪录。10年前在美国校园麦当劳里还提供着1美元的食品,10年后今天麦当劳、肯德基纷纷削减超值套餐。其他一些餐饮商家即便不涨价,也采取减少份量的办法来应对成本的上涨。美国是一个消费欲望很强的国家,美国居民需要进口大量国际商品来满足其需要。中国作为一个价廉物美的商品供应国,长期以来为美国低通胀和居民维持较高生活水平贡献良多。但可惜的是美国非但不领情,而且变本加厉地采取措施限制与中国的贸易。讽刺的是美国发起贸易战之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并未减少,贸易顺差还略有增加。根据美国商会的一项研究,贸易战增加的关税大部分由美国国内的消费者承担。一个伟大的美国总统是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经验的。拜登总统当选后曾专门向历史学家了解罗斯福总统的政策实施情况。倘若他把历史再往前一点看的话,在贸易保护主义上美国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1930年胡佛总统签署《斯姆特-霍利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大幅提高进口货物关税。当时美国经济受到1929年的股灾冲击遭到重创,生产力过剩、需求疲软。美国农民怨声四起,接着就有这一法案的出台。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短短四年间,全球贸易额缩水三分之二,美国的出口额缩水四分之三。这一法案还造成深远的历史创伤,由于各国竞相以邻为壑大打贸易战,欧洲陷入大萧条,为此后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后,国际原材料和供应链受到病毒的严重冲击,因此导致国际商品供应不顺,价格上涨。如果美国执意继续和中国打贸易战的话,那么美国民众可能要支付更高价格购买国际商品,美国通胀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虽然中国与美国已不复外界曾期许的G2时代美好愿景,但是双方在绿色经济上依旧存在合作空间。绿色经济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而中国与美国都是绿色经济的领跑者,中国已经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而美国则承诺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到2050年,地球将拥有超过90亿居民,其中超过50亿居住在亚洲。中国和美国可以携手推动减少碳排放的能力与机制建设。美国拥有丰富的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咨询和认证、碳额度交易和管理经验,可以提供一套减少环境成本的市场化方案。而中国拥有丰富的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实践经验、强大工业转化能力,可以把环境融资转化成实体经济的绿色要素。中国并不排斥市场化方案,改革开放的成功正是因为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双方可以在减少碳足迹,推广碳信用额度、促进经济向低碳目标转型上进行深度合作。

浩瀚的太平洋足以容纳中国与美国的发展,而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与交流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与美国均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对话合作是解决分歧的必然路径,经济领域的合作共赢可以为跨越太平洋合作提供新动力、新契机、新高度。

上海市美国学会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