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顺  >>  正文
李方顺:猫影下的女神茶会——萧乾
李方顺
2021年07月17日

要说萧乾先生与女神的茶会,就得提钱钟书先生,这两位文坛大家是同时代同年出生的(1910年),同样也是留学英国的“海归”,但不同的是,一个不喜欢喝红茶加牛奶和加糖,但喜欢走动民国女神的“茶会” ;而一个虽一辈子嗜好牛奶红茶,却不喜欢参加“茶会”。

知道萧乾先生不喜欢喝红茶而喜欢参加民国女神的“茶会”,是读钱钟书先生的《猫》而偶然发现的。

“客人齐了,用人送茶点上来。李太太叫颐谷坐在旁边,为自己斟第一杯茶,第二杯茶就给他斟,问他要几块糖。颐谷客气地踌躇说:‘谢谢,不要糖。’李太太注视他,微笑低声说:‘别又象刚才否认你学校里有女学生,这用不到客套!不搁糖,这茶不好喝。我干脆不问你,给你加上牛奶。’颐谷感谢天,这时候大家都忙着谈话,没人注意到自己的窘态,李太太的笑容和眼睛表情使他忽然快乐得仿佛心给热东西烫痛了。他机械地把匙调着茶,好一会没听见旁人在讲什么。”

看完钱钟书先生《猫》里的这段描述,或许大家会问,这里没有提到萧乾先生的名字,怎么就断定说人家萧先生不喜欢喝红茶呢?

其实,在坊间或者在民国时期的文坛圈内,大家都知道钱先生《猫》里的“齐颐谷”指的就是萧乾先生。

恰好,萧乾先生写有一篇散文《茶在英国 》,其中有一段描述:“初抵英伦,我对于茶里放牛奶和糖,很不习惯。茶会上,女主人倒茶时,总要问一声:‘几块方糖?’开头,我总说:‘不要,谢谢。’但是很快我就发现,喝锡兰红茶,非加点糖奶不可。不然的话端起来,那茶是涨紫色的,仿佛是鸡血。喝到嘴里则苦涩得像是吃未熟的柿子。所以锡兰茶亦有‘黑茶’之称。”

不知道钱先生是如何对萧先生喝茶的偏好了如指掌的。的确,萧乾先生是不喜欢喝红茶的,尤其不喜欢在茶里放牛奶和糖。

还在上大学时,萧乾先生就经常参加民国女神林徽因的茶会,后去英国留学期间也经常参加各种茶会。

文如其人,也和职业有关。萧乾先生干过随军新闻报道,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记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沐浴过真枪真炮的硝烟弥漫。他懂得文学的新闻性和新闻的文学性,当然也懂得新闻的真实性。

关于茶会,萧乾先生说:“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我觉得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并且文雅多了。首先是那气氛。朋友相聚,主要还是为叙叙旧,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这恐怕是萧乾先生喜欢参加民国女神林徽因的茶会的真实写照。

萧乾先生在《茶在英国》里对茶会也有独到的观察和评价。“赴茶会的没有埋头大吃点心或捧杯牛饮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真可说是一种灵巧的艺术。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题目,又不让桌面胶着在一个话题上。待一个问题谈得差不多时,主人会很巧妙地转换到另一个似是相关而又别一天地的话料儿上,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变得更为透明……茶会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拿茶会和宴会相比较,萧乾先生说:“我曾多次在宴会上遇到很想与之深谈的人,而且彼此也大有可聊的,怎奈桌上杯盘交错,热气腾腾,即便是邻座,也不大谈得起来。倘若中间再隔了数人,就除了频频相互举杯,遥遥表示友好之情外,实在谈不上几句话。我尤其怕赴闹酒的宴会……。”

由此可见,萧乾先生是极主张“茶会”的,而且认为“茶会”的主持人既要知识渊博,又要具备“灵巧的艺术”组织才干。参加一场“茶会”不仅令“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而且“茶会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另外,萧乾先生也介绍了英国大学里的“茶会”,不但有同学的“茶会”,更有导师和教授的“茶会”,这样的“茶会”互相约请,成为了“一种教学方式”,令人获益匪浅!

“茶会也是剑桥大学师生及同学之间交往的主要场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导师。当年我那位导师是戴迪·瑞兰兹,他就经常约我去他寓所用茶。我们一边饮茶,一边就讨论起维吉尼亚·伍尔夫或戴维·赫劳伦斯了。那些年除了同学互请茶会外,我还不时地赴一些教授的茶会。其中有经济大师凯因斯的高足罗宾逊夫人和当时正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以及20年代到中国讲过学的罗素。在这样的茶会,还常常遇到其他教授。他们记下我所在的学院后,也会来约请。人际关系就这么打开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与上世纪和他同时代的那批“庚款留学”的文坛精英比较起来,萧乾先生注意到了中国茶在中西交流历史上的重要价值。他说:“关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经常被列举的是火药和造纸。然而在中西交流史上,茶叶理应占有它的位置。”

在《茶在英国》里,萧先生还写道:“茶叶似乎是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最早引到欧洲的。1600年英国茶商托马斯·加尔威写过《茶叶和种植、质量与品德》一书。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1677年,共进口了五千磅。17世纪40年代,英人在印度殖民地开始试种茶叶。那时可能就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1767年,一个叫作阿瑟·扬的人,在《农夫书简》中抱怨说,英国花在茶与糖上的钱太多了,‘足够为四百万人提供面包。’当时茶与酒的消耗量已并驾齐驱。1800那年,英国人消耗了十五万吨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饮茶上的。”

历史上,茶叶是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最早从中国引入欧美的,这是一说;另一说是十七世纪初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把中国茶叶引入欧洲的。谈及喝红茶加奶和加糖,萧乾先生写道:“17世纪40年代,英人在印度殖民地开始试种茶叶。那时可能就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萧乾先生这样的说法值得商榷。

不妨看看美国哈佛商学院贝克图书馆(Baker Libra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一则名为“Rare Photos Capture China's 19th Century Tea Trade(聚焦中国19世纪茶叶贸易的珍稀拍照)”的记载: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fter decades of false starts and ceaseless experimentation, British entrepreneurs in India and Ceylon, and the Dutch in Java successfully initiated plantation cultivation, pioneered the mechanized processing of black tea, and launched vigorous advertising campaigns to foster corporate sales worldwide. Until the rise of Thomas Lipton and other British companies, which promoted the consumption of teas from colonies of the United Kingdom, teatime was synonymous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China teas,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took place in London, Melbourne, St. Petersburg, or Boston(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经过近十年的失败和不断的试验,在印度和锡兰(注:现今的斯里兰卡)的英国企业家,以及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的荷兰人栽培茶树获得了成功,并率先进行了红茶的机械化加工,而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广告宣传活动,促进了茶叶销售的全球化。直到Thomas Lipton(托马斯·利普顿)和其他英国茶叶公司崛起并推动英国殖民地消费茶叶时为止,下午茶及晚茶也就是消费中国茶的代名词,无论是在英国的伦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还是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或是在美国的波士顿,无不如此。)”

追溯历史,英国苏格兰人罗伯特·福特尼(Robert Fortune)是世界一致公认的商业间谍及偷茶大盗,他于1848年至1851年期间潜入中国安徽休宁以及福建武夷山一带把中国茶种偷到手并用“华德箱”运到印度一侧的喜马拉雅山麓栽种成功后,又传到锡兰栽种而大规模制茶,由此开启了英式红茶及加糖加奶的喝法。

关于中西茶叶的贸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湖北的汉口曾经一度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其丈夫来华从事茶叶贸易的英国立德夫人的《茶国密境》记载:“But that was all in 1887, which might almost be called the last year of the great China tea trade of which Hankow had since 1861 been the centre. There was quite a fleet of ocean steamers there even that year to take the tea away; in 1898, barely one for London. English people will not drink China tea.(到了1887年,或许这一年可以称为伟大的中国茶叶贸易最后的一年,期间汉口自1861年以来系世界茶贸中心的历史宣告结束。即使在1887年这一年,也还有不少船队到汉口运茶,但到了1898年,几乎就仅有一艘船运茶到伦敦了。英国将喝不到中国茶了。)”

至于英式红茶,即印度和锡兰红茶或此类红茶为何要加糖加奶喝,学医学专业的孙中山先生曾说:“茶业种植及制造,为中国重要工业之一,前此中国曾为以茶业供给全世界之惟一国家,今则中国茶业已为印度、日本所夺,惟中国茶叶之品质,仍非其他各国所未能及。印度茶含有丹宁酸太多,日本茶无中国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惟可自产茶之母国即中国得之。”

而作为英国人的立德夫人也同样在《茶国密境》游记中写道:“We talked tea at breakfast and tiffin and dinner, and we took it at five and considered its quality. But that would not make the people at home give up Indian tea, with all its tannin and nerve-poisoning qualities(我们早餐、午餐和晚餐都谈茶,我们5点饮茶,看重茶叶的品质。但这没法使国内的英国人放弃印度茶叶,尽管印度茶叶含有单宁酸,会导致神经中毒。)”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已证明红茶含单宁酸最高,达到11.76-15.14%,平均含量为13.36%,其次是乌龙茶,平均含量为8.66%,最低为绿茶,绿茶最高含量为3.11%,平均含量为2.65%。

所以,医生建议:如果缺铁性贫血,要么不要饮茶,要么用餐后饮茶,茶不能与富含铁质的食物一起饮用。也可以加牛奶减少潜在的副作用,单宁酸与牛奶蛋白而非肠道中的蛋白质结合,可防止单宁酸干扰铁质的吸收。在饮茶之前或之后吃富含维C的食物,如甜椒、土豆、甜瓜和/或柑橘,可以起到中和单宁酸的作用。

萧乾先生肖像:”作家在家,有暇无瑕。一挥十载,饱学五车。年登大耋,名满天涯。吾乡之望,祖国之华。”——启功题赞

资深翻译,贵州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茶文化”刊物特约撰稿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