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8月1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重磅推出了纪念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特别制作的纪录片《高原破晓:我曾是女农奴》,以曾经的女农奴自述的口吻和视角,讲述了西藏山南(次仁拉姆、德庆卓玛)、拉萨(次仁玉珍和坚阿夫妇)、林芝(德曲)等四位曾经逃跑或未逃跑的女农奴的故事和她们传奇的一生,反映了西藏人民生活的今昔不同,天壤之别。艺术表达考究,做到了纪实性、史料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一、口述历史,真实讲述旧西藏女农奴悲惨生活,控诉农奴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对生活的直面观照,去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带给观众深度思考。
首先《高原破晓:我曾是女农奴》的影像具有历史“活化石”纪实的意义,该片抢救式采访记录了四位幼年时曾是女农奴现在年事已高的藏族老太太,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呈现出当时大背景下的农奴制度,以及制度下每个农奴个体的无望的生活。农奴牛马不如,而女农奴则更加悲惨!德庆卓玛是在牛棚出生的,农奴的孩子生出来也是农奴。
95岁的次仁拉姆回忆说,“我从六岁开始被抓去背农奴主的小孩,父母亲被派去山上放牛放羊我根本就见不到他们。”“每当我背不动一起摔倒的时候 小孩一哭,他们(农奴主)会揪我耳朵,用棍子打我、踢我、 掌嘴。我一直从小挨打到大。以前穿得比乞丐还差,饭也吃不饱,那时候我都羡慕乞丐。白天一天去讨饭,晚上可以找个地方好好睡觉。而我们干活不分日夜 没有休息的时间!农奴主狗吃得都比我们好,狗吃的是粮食,我们吃的是残羹剩饭。”82岁次仁玉珍回忆了作为女农奴痛不欲生之苦,挨打、挨骂、挨冻、挨饿,每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87岁的德曲回忆说,“我小时候家庭比较穷,母亲病的时间长,那时候我们医疗条件没有,我们这些穷人买不起药,穷嘛,然后就活活地病死了。跟奶奶一起,给别人放牛放羊。”
其次,用事实说话,有力控诉了旧西藏压迫残害农奴和女农奴的社会制度。该片呈现真实的事实,残酷得令人毛骨悚然,惊悚战栗。那时,西藏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苛税像牛毛,从生交到死”。刚生下来的小农奴要交出生税,长大了要交人头税。在当时 仅仅西藏地方政府制定和征收的税种就达到二百多种。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的旧西藏, 农奴占总人口的95%,没有土地。其余百分之五为三大领主,包括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占有了所有的土地。达赖喇嘛是最高统治者。农奴分为差巴、堆穷、朗生三个阶层,是庄园主眼中“会说话的工具”,命如草芥,而三大领主命如黄金。当时西藏地方法典规定,农奴如果“触犯”了三大领主的利益,按其情节不同挖其眼睛、削其腿肉、割舌、截手、推坠悬崖、抛入水中,或杀戮之。凡仆人反抗主人,而主人受伤较重的,要砍掉仆人的手和脚。片中历史资料镜头展现了多个幼小的女农奴衣不遮体,蓬头污垢,露宿街头,以及男性农奴戴着脚镣干活、挨打的悲惨情景。
二、硬核呈现命运转变传奇故事,和平解放与农奴翻身让女农奴生活发生根本转折。
纪实性纪录片,讲求细节充分,事实确凿,该片依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资料影片,让历史发声,对相关史料细致的发掘、梳理和激活。该片展现了珍贵的镜头。1951年以李维汉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通过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又称《十七条协议》。阿沛的回述。大历史观和西藏大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该片,一方面对宝贵史料进行证据性剪辑、构成了真实、客观可信的历史叙事结构,同时,始终把镜头焦点聚焦在四位女农奴命运的转折上。女农奴命运转折,是该片故事的核心,也是该纪录片具有故事片传奇色彩和艺术魅力的价值所在。西藏的和平解放时西藏仍然维持旧有制度,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奴也没有解放,然而大量农奴看到了希望。一部分农奴开始逃跑。德曲和平解放时17岁。逃跑的德曲,摸黑不敢走村路,怕狗咬,直到过桥见到了解放军,就不怕了,知道自己安全了。她不仅接受了教育,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国家干部。1959年西藏平息了叛乱。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发布国务院命令,宣布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从此维系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土崩瓦解,西藏百万农奴真正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西藏人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西藏延续了几百年的封建农奴制被彻底废除。他们的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从此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不再遭受农奴主的政治压迫、强迫劳动和非人待遇,不再遭受沉重的差税和高利贷剥削。次仁拉姆生于1926年,和平解放时25岁,农奴翻身时33岁。在西藏民主改革后,次仁拉姆带领11户朗生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名为“穷棒子朗生互助组”。次仁拉姆历任乃东县乡党支部书记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第五、六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德曲一起从洛隆农奴主家逃出来的女农奴和男农奴有六、七个人,后来都被安排在成都入学、读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家、立业,子孙满堂。坚阿夫妇说,“现在自由了,现在自己挣钱自己用了,现在不用人受苦,干农活可以用机器,生活特别安逸,盖的这么好的房子,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支持,以前没有这么好的房子,都是跟牲畜一起住。现在解放了,不仅人解放了,牲畜也解放了。以前牲畜干活背上都是伤疤,总有干不完的活。”和平解放前西藏人口有122.8万人,人均寿命35.3岁。2021年,西藏人口364.81万。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1.3岁。德庆卓玛说,“想不到会有比这个更好的生活,现在特别幸福!”
三、“润物细无声”,摒弃说教,遵循国际化表达手法,多元美学观照,打造外宣纪录片破局精品。
该片讲述生活真实故事,纠正历史偏差,揭示历史真相,展现人性的真善美,结构上,以少胜多,以时间为线索,将繁杂的题材和内容处理得恰到好处,从个体命运折射西藏沧桑巨变宏大主题。
完全摒弃说教,甚至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是由子女好奇问奶奶过去的家世,才道出女农奴前世今生,从魔鬼炼狱逃出,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
在美学观照方面,总导演肖小外,作品曾获国内外多项大奖,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独特的执著,唯美追求多元的纪录表达,借助故事、历史资料和现实镜头,构成一种跨时光的对话,雪域高原亘古辽远,旧西藏的纷乱恐怖肮脏丑陋与新西藏今天的欣欣向荣和平宁静,形成强烈对比,让观众在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该片制作精良,画面考究,音乐和剪辑为该片赋予了或舒缓悠扬或哀婉动人的氛围。特别是片尾,四个曾是女农奴的老人或在旷野漫步,或坐看晚辈嬉戏,或在寺庙宫殿附近休闲,衣食无忧,子孙绕膝,幸福享受着天伦之乐。由近及远的航拍镜头,既是诗意的抒情,也是艺术的写意!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表示,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女性视角为讲述农奴故事的纪录片,在世界范畴内都有开创性的意义。
纪录片《高原破晓:我曾是女农奴》,严格遵循国际纪录片主流叙事手法,贴近国际话语思维和表达习惯,采用国际化、故事化、富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真实呈现了西藏女农奴的传奇人生,折射西藏在短短几十年创造了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西藏人民享受到前所未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精益求精,打造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的外宣力作,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