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
佟晓梅
近年来,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招生院校不断增多,翻译硕士学位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专业硕士学位之一,但是MTI的培养机制和办学模式并没有同步跟上MTI 院校数量增长的步伐。国内高校的MTI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但这差距正是上升空间,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语言服务作为一种业态提出已有十多年,自2015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成立起,以语言服务为研究主体的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培养基地队伍日趋庞大,学科学理研究日趋成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让语言服务尤其是“应急语言服务”的话题成为语言学界的头等大事。2020年8月15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筹建工作秘书处承办的首批应急语言服务科研项目论证会在线召开。应急语言服务及教育体系构建等相关研究正在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在翻译本科专业学位(B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乃至未来的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中增设应急语言服务相关课程和研究方向,培养应急语言服务和相关研究专门人才,不仅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更是为MTI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随着全球化推动语言服务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MTI办学模式势必逐步实现从翻译专业—语言服务专业—应急语言专业的范式转变。
一、从传统翻译到语言服务的转型--培养模式的创新定位
首先,语言服务是传统翻译教学随着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随之做出的必然调整。这种范式的转变是对MTI教育目标的重新审视和定位,与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它标志着MTI人才培养范式凸显了翻译行为的社会属性,专业翻译与行业翻译取代了传统的凸显人文属性的去语境化翻译。目前翻译硕士专业 (MTI)课程设置无法摆脱传统理念,主要课程还是外语基本能力训练加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即使涉及翻译技术、语言服务甚至科技翻译,这些课程也具有通用性。因此,毕业生除了翻译能力稍强外,和外语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其他区别。而转变范式下的MTI课程设置应该在语言服务产业链的宏观视野下进行,融入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与相关硬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语类知识,如增设相关服务专业和行业的选修课程,或允许学生进行跨系选课等。MTI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虽然语言服务的基本能力是翻译能力,或双语能力,但具有较强的口笔译能力和信息转换的双语能力难以胜任真正的语言服务,还需要研究特定专业或行业领域的共同体话语表现方式和具体内涵。可以说,从传统的文学文献翻译向为各行各业提供语言服务的转型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从语言服务到应急语言服务的转型--培养理念的深耕定位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语言服务和翻译教育的认识。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为应急语言服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与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在MTI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新思路与新使命。专业化人才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提供语言援助的重要应急力量,因此,培养和储备应急语言人才是应急管理基础语言能力建设和社会协同应对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而目前我国应急语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尚未提上日程,应急语言专业人才建设亟需加强。
此次新冠疫情中,各省市纷纷发出志愿者招募令,组建防疫抗疫翻译志愿者团队,其中各高校的MTI师生是志愿者团队中的中坚力量,这不仅为MTI人才培养成效提供了一次卓有成效的体验,更为MTI未来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从语言服务到应急语言服务的转向并非只是专业名称上的改变,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框架决定了两者在课程体系、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格的不同。如果说传统的翻译教学还让我们停留在努力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的话,那么,国家安全视域下的应急语言服务则让我们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理念逐渐转向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应急服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建立应急外语服务框架下MTI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人才培养始终是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MTI教育更是将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国家发展与安全的视域之下,特别是在应急外语服务框架下,MTI教育不仅需要增设专门课程或专业方向,做好语言服务的技能培训,还应做好多语种、跨学科的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以满足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语言传播、语言翻译、语言智能、语言安全、语言抚慰等需求。无论是MTI人才培养,还是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科研院所、语言服务行业的联合协作,更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MTI翻译硕士专业向应急语言专业范式转变是真正实现“产、学、研、传”的密切联合,既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也是响应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建设的迫切需求。
本文系天津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科研规划应急外语服务专项项目(MTI翻译硕士专业的范式转变研究——以应急语言专业为例)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