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的价值立场和独特标志,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实践的始终。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之际,回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探析中国共产党民本体育思想的时代意蕴,对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民本体育思想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民本体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体育事业的长期实践中,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认知体育运动这一客体对象的理论成果。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我国早期共产党人形成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可能。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首要的历史活动。体育运动是人类生产劳动之外以身体为载体的非生产性活动,并不创造物质产品,但会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去认识体育的本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民本体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如早期共产党人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学校体育之研究》等文章,都是对中国体育影响深远的经典文献,是近代以来真正回归到体育最本质的属性来阐述体育的真义,其中所倡导的普及民众体育发展观,从理论上解决了“体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打开了人们一度陷入的“思想迷宫”。
二、中国共产党民本体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看,民本体育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同的变化,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和价值取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体育观的内核和主线,并随着社会进步而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旨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实践,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基本思想——以工农大众为主要对象,以维护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自觉服从于社会革命的需要。红色苏区时期,中央苏维埃政府明确要求:“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强健身体。”苏区的体育方针,充分体现出人民性特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保障工农大众的体育权利仍是党的体育实践主线,特别是鼓励妇女参与体育,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妇女解放。如陕甘宁苏区曾决定:“把体育运动成为广大群众的运动,使每个工人、农民、学生、红军指战员,青年、成人、儿童、妇女都能在工余时间到运动场上活动,真正使每个苏区人民更加有活泼、愉快、健康的身体。”同时还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体育会等各类体育组织,其主要任务就是积极组织和推动群众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争取革命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确立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并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了体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发展体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强化了发展体育运动的基层指向和群众路线。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多次强调体育事业的人民性。如1949年10月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筹备大会明确提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 随后在中共中央讨论体育工作时又强调,“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人民的体育运动是国家的一项新的事业”,应作为“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1952年6月10日,在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内涵中,更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指明了体育运动的服务对象是“人民”。新中国确定的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以及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和人文情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民本体育思想得到更充分的彰显,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人始终主张体育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一定要“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一定要把群众体育搞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和重要任务,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障党的体育思想贯彻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谋划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把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更好地发挥全民健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体育事业发展理念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完美体现。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本体育思想的创新实践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本体育思想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指导方针,并围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战略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关于“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等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对体育事业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体育方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最优路径
在中国体育事业百年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经验是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之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体育实践探索出一种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解放区军民为主体的新民主主义体育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走出了一条以“举国体制”为基础的群众体育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聚焦于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中国体育事业百年发展历程中,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使“体育为人民服务”变为现实,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才能普遍性与创造性地开展,使广大群众共享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及时作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战略部署,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体育事业正全力为实现广大人民对体育融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勇前行。
4.群众积极参与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体育的权利,都应成为体育的参与者,这是体育的本质要求。“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当前,人们在重大疫情发生后重新审视了健康生活的意义,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新时代健康生活新方式,全面加强全民健身法律法规建设,建设和完善健身场地设施,构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体育体系,满足越来越多的人们全面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体育承载着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增强人民体质”始终是党的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主线,“为人民谋幸福”始终是党坚守的初心使命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擘画了“十四五”时期及更长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党和国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作出的现实选择。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用全民健身的火热激情,共筑健康中国,开创美好未来。
作者:华正伟,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