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近日发现,多数港人认为12月正常通关仍难言乐观,公务员局局长聂德权表示,两地专家近日将召开第二次对接会议,预料通关初期采用配额制而政府专家顾问许树昌认为,明年2月香港或有望与内地恢复免检疫通关。前特首梁振英日前指出,香港不通关,全港都买单。长期控关对港人负面影响颇大,重创民生民情及民意。有学者相信,香港对外放开对内闭关既难以取信大陆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令香港融入大湾区进程遭遇瓶颈。
与此同时,为发挥湾区引擎功能。河对岸日夜兼程提质增速正进行新一轮市政提升工程。广东统计局前三季度数据显示,疫情下的佛山等湾区城市GDP同比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深圳和广州超2万亿元,东莞约8千亿元,珠海、中山及江门均逾2500亿元。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教授刘诗濛认为,广东各地经济增长模式“多点开花”,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圳和广州在加快培育新动能过程中“双城联动”,广州高校与深圳高科企业强化合作,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同样是特区的大湾区重要成员,澳门因与内地健康码一致政策,恢复通关易如反掌,合作建设日夜兼程。2009年中央批准开发横琴岛,澳门已从风险较大的单一性博彩业走向多元经济。行政长官贺一诚提出,依照国际标准,在澳门投资注册的公司在“深河区”之投资纳入澳门GDP范围以期24年后税制共享。政府设立专责小组,与广东共同参与管委会及执委会双层管理架构,共商、共管及共享彰显效应。澳门实行“一国两制”道路畅顺,落实中央政策成就卓越,在不断创新和挑战中获取中央信任及市民支持。
冠病疫情潮起潮落已成常态,供应链及制造业的安全、健康及其体系建设与维护日趋重要。产业竞争力源于高科技,而内生动力则取决于高等教育。港校科研实力为再工业化提供动能,但白石角科学园及三倍于此的河套在建科技城量级仍不敌深圳科技园,依然有望平台对接、机制兼容及市场统一,联手深圳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创建大河套900平方千米“科技自由港”。港中大举办湾区论坛,倡新市镇设“全通区“方便两地投资往来,港深“前店后厂”变”前研后产”;港大拟设深圳校区,2022-23学年推出涉5个大数据及数码科技新课程并理学士和法学士双学位项目,培养本港科学与法律专才。
疫情蔓延致使全球经济转轨移位。绿色经济复苏在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寻求新平衡,“北区发展战略”提出遵循“积极保育,适时打造优质户外生态康乐,在宜居宜业宜游之新城规划上香港宜先入为主凸显优势,跨境联合构建生态走廊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各经济体举目绿色低碳经济之际,乃香港捷足先登之时。欧盟视绿色协议为后疫情经济复苏战略,支持清洁交通及老旧建筑翻新改造,德、法启动“绿氢”优先投资,广东掀起大湾区碳市场建设均对香港新发展思维提供革命性助推,对外吸纳能量对内辐射湾区,突破体制藩篱,实现政策创新,增加新经济增长极,提升综合竞争力。
硬件互联、软件互通、文化交融、艺术共鸣。“时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国建造主题展吸引200多个团体及3万多港人。疫情生生不息,岂能等闲视之,联动机制构建可望深入更多层次。全球在港办事处或总部机构逾9000间,初创企业数目年增12%。国际形势矛盾交错,但有序性、可控性及发展脉络依然清晰。不管是全球疫情还是地区纷争均难以牵制港人搭乘国家发展快车、成就中央和特区双重使命,撬动民生杠杆,改善民意民情。
林郑特首稍前造访广州和深圳并在年度施政报告中勾勒及诠释“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及”双城三圈”新发展蓝图,回应了深圳数十载深情凝望,拉动港深各进一步。深圳四季度启动涉数控及半导体项目224个,资金总投入人民币4455.33亿。香港在土地回收融资统筹及人才建构上仍任重道远,呼唤港人聚焦实践,知行合一,不失时机寻求与内地从内涵到外延上的多维互动,加快实现“第三次转型”。
学界一度有声音质疑政府囿于政制、缺乏进取、浅尝辄止、知难而退。亦有媒体诟病决策层除了看文件听报告并不擅务实“贴地”,高屋建瓴但未必因地制宜,冀望政府“落地聆听,同心同行”,不折不扣落实发展路线图,真正解放思想,重塑服务思维,跨越行政界限,活化管治机制,高效导入国家发展治理体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历史阶段,增创新优势,凸显新亮点。
(原载2021,11,08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