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于立陶宛背弃立方在中立建交公报中所作政治承诺,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代表处”,中国外交部宣布将中国与立陶宛之间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中国政府以此警告立陶宛政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红线,触及红线必然遭到严厉回击。未来,如果立陶宛继续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不排除双方存在断交的可能性。
一、立陶宛对华政策激进化绝非偶然
今年以来,立陶宛不断采取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5月,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并试图拉欧盟其他国家一同退出。7月20日,台湾宣布在立陶宛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8月10日,中国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此次,双边关系降级显示出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政府希望此举能够警告立陶宛政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不容侵犯。同时中方并未采取更激烈的如断交等举措,表明中方希望立陶宛能够珍惜双边关系,不要一错再错。
立陶宛不顾中立关系长期利益,扛起欧洲“反华大旗”,抢当“反华急先锋”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其一,美国是推动立陶宛与台湾互动事件的重要因素,也是事件中最大的利益获得者。立陶宛独立后把融入欧洲大西洋体系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推行追随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立陶宛作为小国外交的依附性和不稳定性更加突出。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以后,立陶宛也改变对华务实合作的政策,追随美国在新疆、西藏、华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台湾等涉华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损害双边关系和中国利益。立陶宛挑衅中国底线的背后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而台湾问题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中的重要抓手。未来美国还会继续挑唆其他国家插手中国内政。
其二,立陶宛选择安全利益优先于经济利益。立陶宛周边大国林立,历史上多次被波兰、德国和苏联等国占领,独立后的立陶宛处于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前沿,在实力上处于国家间严重不对称关系中的弱势一方,它担心被再次吞并,或者再次成为大国交易的牺牲品。因此,地理毗邻、实力差距和安全威胁认知是立陶宛充满不安全感的重要原因,独立以后的立陶宛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安全威胁。近年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立陶宛反俄的同时也把中国作为对立面,并把视中国为竞争对手的美国看作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中立两国的经济联系有限,立陶宛对华贸易存在较大逆差。中立经济合作,特别是中国对立投资规模,在立方看来没有满足其期待值。因此,立陶宛政府选择投机主义,炒作中国问题,牺牲与中国合作的经济利益,讨好美国,寻求获得可能的安全利益及经济利益。
其三,意识形态因素对立陶宛的对华政策具有深远的影响。立陶宛以自由民主的堡垒自居,人权、自由、民主价值观伴随着立陶宛争取独立的历史进程,是其塑造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基因,也给它的内外政策打上很深的价值观烙印。美国为了遏制俄罗斯和中国,不断塑造并向立陶宛推销所谓的俄中威胁,从而对立陶宛的安全认知产生影响。而立陶宛为了塑造其西方阵营成员的集体身份,也愿意高举民主自由旗帜,扛起反共产主义价值观的旗帜。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一直都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持不同政见者的大本营。立陶宛很多政治精英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对于非西方的制度和理念缺乏包容理解的心态,不愿意了解和认可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其四,政党政治激进化推动立陶宛在反华道路上越走越远。立陶宛推行议会制。2020年10月议会大选中,反对党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获胜,取得全部141席中的50席,它联合自由运动党和自由联盟党组成执政联盟,三党都属于中间偏右政党,在议会中占据74个席位,处于微弱多数。其中,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的领袖加布里埃卢斯·兰茨贝吉斯是立陶宛独立前后反共人士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的孙子,持亲美反俄反华立场,不仅推动立陶宛政府反华,而且积极倡导欧盟和北约反华,以博得眼球,获取政治利益。政党政治激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推行扩张的外交政策,立陶宛积极介入白俄罗斯、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内政,到处刷存在感,在大国关系中扮演砝码和棋子的角色。
二、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加剧背景下的中国方案
首先,两手应对美国遏制政策。美国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迫使中东欧国家在中美之间站队。与特朗普政府不同的是,拜登政府强调利用价值观、标准、规则和制度等工具以及借用盟友的力量合作对抗中国,在中东欧和欧亚地区不遗余力地炮制新疆问题、香港问题等,污名化中国,散步中国威胁论,力图带偏地区国家对华认知,损毁中国与地区国家合作的互信基础,通过持续向地区国家施压并许诺提供替代服务以动摇和阻挠其对华合作的信心和努力。此次事件发生后立方表示将与美国签署一项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协议说明了这一点。未来,中国-中东欧合作、中国-中亚合作可能将遭受更大的地缘政治压力。
而中国要破局,需要采取两手政策,一方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国家,主张遵守国际规则,而非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的规定,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合理意愿和诉求,坚持求同存异,践行多边主义,继续追求和平的外交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避免矛盾激化和扩大,重视社交媒体的传播作用,并使合作的红利更多惠及两国普通民众。另一方面,由于立陶宛的做法对于其他幻想通过损害中国利益向美国递投名状的国家可能起到示范作用,中国需要加强危机处理和管控,对立陶宛事件的继续发酵做好应对的准备。
其次,继续支持欧洲战略自主。美国之所以拉立陶宛滋事,除了达到损害中国和中立关系的目的,还有一个背景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目前美国推行世界霸权的同时经常损害盟友的利益,其国际公信力不断下降,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主流声音认为美国不是可以依靠和信赖的盟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此举也是在拉拢新欧洲国家,挑拨新老欧洲的关系,破坏欧盟的内部团结,削弱欧盟的凝聚力,从而阻碍德法倡导的推进欧洲战略自主的进程。
欧盟重视与中国的合作。欧盟与立陶宛的立场存在一定差异,并不主张其他国家效仿立陶宛。立陶宛的举动导致中立关系持续降温,对中欧关系必然产生负面影响,但不会改变中欧务实合作的大趋势。欧洲战略自主是多极化进程的必要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欧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等全球性挑战方面拥有共同利益,彼此相互需要,且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因此,中欧须加强沟通和对话,尽量避免立陶宛事件对双方合作的负面影响扩大。
最后,中东欧和欧亚地区形势的复杂化要求中国推行精准外交。在美国的怂恿下,立陶宛外交的扩张性和极化趋势日益显著,推动中东欧地区政治的集团化,助推俄罗斯与西方在中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升级。立陶宛积极介入白俄罗斯政治危机,并指责白俄罗斯造成难民危机,与乌克兰、波兰组成以反俄为目标的卢布林三角,美国和立陶宛的做法不利于中东欧地区和欧亚地区的稳定,未来中东欧地区和欧亚地区的投资环境将复杂化。
此外,立陶宛短视地忽略中立经济合作对其经济发展的价值和作用,反应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地区的内卷化日益严重。立陶宛等国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获得了发展基础设施、交通物流、投资、贸易的机会和经济红利,然而,参与国的普遍受益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竞争与攀比导致合作的红利效应不再突出,部分国家有可能感到实际受益与期待相差较大,在美国的诱惑下选择投机主义政策。为此,我对外政策宜更加精细化,重视各国的国情差异,争取一国一策,经济、政治和安全因素综合考量,重视合作的可持续性,在经济投入时宜更加注重风险预警和风险管控。
赵会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室主任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