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娜  >>  正文
端稳饭碗首先靠农民
刘建娜
2022年05月13日

近日,“收割小麦青苗做青贮饲料”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广为流传,并引发各种观点的激烈交锋。心疼行将成熟的小麦被“毁”之余,有网民认为,农民有权处理自己种植的作物,如果把未成熟小麦当青贮卖能赚更多钱,也实在无可厚非。也有人士批评,因为蝇头小利,就置粮食安全于不顾,冒打破14亿人饭碗的风险,着实得不偿失。甚或有人搬出阴谋论来,怀疑这是外国资本煽动,旨在中国制造粮荒。

问题的关键在于收割面积究竟多大?是短期的市场行为,还是有人在幕后炒作推动?是否足以动摇国家粮食安全?而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主管部门核实核查后才能下结论。目前,根据央视和澎湃新闻的报道,养殖企业多是因去年汛情导致青贮玉米储备不足,才把青小麦拿来应急,做牛羊饲料。如此,收割青小麦只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事件,并不构成大规模现象。

那么,为何此事能在网络上激起千层巨浪呢?这同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粮价上涨、粮食危机不无关系。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1%,谷物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2%,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近年来,国际上黑天鹅事件频仍,世人对未来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已降至低位,而民以食为天,任何与粮食有关的传闻都能轻易造成恐慌,而这种恐慌情绪又会传导回市场,造成更大的恐慌。

此外,青贮小麦事件所折射出的舆论撕裂也值得我们关注,观点的多元化固然是好事,一个发展健全的社会应当容纳得了各种声音。但当社会固有矛盾被有意放大,正常讨论被情绪裹挟时,我们就应当警醒,看是否有利益方试图浑水摸鱼了。

回归事件本身,最根本也最棘手的问题恐怕还在于:应不应该让渡农民的部分现实利益来保障中国社会的整体安全和物价稳定?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国家多年来一直在通过补贴、政策扶持等手段促进农民增收,也的确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农民平均收入在全社会中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民群体也并未获得其应得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那些指责个别农民无视粮食安全,为区区几百块一亩的利润而收割青小麦的人应当认识到,最不忍心看到一腔心血被收割的也正是农民自己。如何让农民赚到钱,又不损害社会稳定,是政府面临的艰难平衡。

粮食安全不应该成为国家给农民的无形枷锁,我们需要粮食安全,但保证粮食长期安全的第一步就是让农民这个职业可以代际相传。保护好农民权益,粮食安全的根基才更加稳固。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社评论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