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周项  >>  正文
无论开在哪里,人民法庭都在人民心里
张周项
2022年12月11日

“好,正中,正中。好的,再往那边……正好。”

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的渔船码头上,一位年轻的女士正在请两位渔民挂横幅。这可不是什么剪彩仪式,人家横幅上写的清楚,“如东县人民法院栟茶‘船头法庭”。

船头法庭是这个千年小镇的特色。栟茶镇濒临黄海,辖区内渔船众多,为方便处理渔业渔民的纠纷,当地法官干脆把巡回审理搬到码头上,横幅一拉、办公桌一摆、国徽一挂,船头法庭当场开张。

“船头法庭”开张啦!

这也是近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治深壹度》系列节目《人民法庭》中的一幕。作为一档基层法院全景式纪实节目,栏目组走访了全国十二个基层法院,用镜头记录下了基层法官与老百姓的故事。

船头、茶馆、苞米地:到处都能开法庭

既然是人民法庭,那自然开在离人民最近的地方。于是在这六集纪录片中,除了上边提到的船头法庭,安徽省濉溪县百善人民法庭开进了茶馆、黑龙江肇东市五站镇的人民法庭则开在了苞米地里。

茶馆里开法庭是有原因的。据百善镇的杨明法官介绍,当地人如果有了纠纷,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走,你敢不敢跟我去茶馆评理去?”相比在高楼大厦里苦口婆心,法官反而在茶馆里讲道理更有亲近感,也更容易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苞米地里开法庭就更自然了,农村最多的就是宅基地纠纷,谁家占邻居一米多、谁家建房压了别家的地基,法官只有到现场才能查清楚。来都来了,现场调查清楚就现场下结论,没必要非得回到水泥房子里。其实就算回去也差不多,五站人民法庭办公楼就在城乡结合部,也被苞米地环绕着,纯绿色,是解决问题的好地方。

苞米地里的人民法庭

甚至有时候啥地点都不用挑,法官调查清楚了席地而坐就能解决问题。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法官张俊宏说的好:“我们是人民法庭,不是官老爷坐堂审案,还是要去现场看情况的。”

于是在这部纪录片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接地气的人民法庭。国徽旁人来人往、码头上雨打风吹,法律的尊严在人间烟火气中得到进一步凸显。

接地气的人民法庭管的事也都很日常。纪录片报道了茶馆法庭的这样一起案件:

马大爷在街上自家门面房后做了间铁皮屋,屋子挡住了邻居钟大姐家的窗户。钟大姐协商不成,气得连发几条抖音,称对方是“村霸”、“地头蛇”,后来干脆指名道姓。这几条抖音连马大爷远在美国的外甥都能看到,用马大爷的话说“全世界都知道了”。

于是就僵住了。钟大姐觉得马大爷欺负她,马大爷觉得钟大姐侮辱她,最后一纸诉状把钟大姐告上法庭。法官没有简单下结论,而是喊上人民调解员约上双方来到茶馆里,一通做工作,双方终于握手言和,铁皮房上给钟大姐留了窗,钟大姐在抖音上发布内容表示歉意,两家还是好亲戚、好邻居。

至于为什么要去茶馆里,濉溪县法院院长蒋涛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皖北是一个人情社会,人和人应该讲原本都很熟悉,走到法庭的时候有些人就是讲反正我不能服输,就为了那一口气;他到茶室之后,他就像一般的亲戚邻居在说话一样。”

大狗咬了小狗、干洗店洗衣服掉了色、农村地的拆迁款怎么分……人民法庭处理的基本都是这些案件。标的往往不算特别大,却都牵涉老百姓的权益,一定要给老百姓争个道理。

别误会,调解不等于和稀泥!

既然经常去茶馆,那法庭自然不会永远都是法槌高悬,反而是调解居多。追上一两集不难发现,在《人民法庭》中亮相的每一个法庭结尾都有调解率数据,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调解也确实是六集12个法庭的共同基调,农村邻居争宅基地要调解、堵了路要调解,大狗咬了小狗也是先调解。

客观地说,“调解”在舆论场上招过不少非议,被不少人称为和稀泥。但真正走访了基层法庭、了解了这些最接近老百姓的法官的故事,才明白调解的独特意义。

一个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判决能定输赢,却不能保障当事人的利益。在浙江乌镇,就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基层法官吕磊就曾在前后两天内相继接到房东和承租方相互的起诉书,一方要求对方付房租、另一方要求对方退钱。

原来有人租下临街房子开办酒店,谁曾想装修没多久疫情就来了,酒店停一阵开一阵的,资金状况自然不太好。不太好房租就拖着,但租赁合同又没有解除,于是租金滚到了400多万,酒店经营方更付不出来了。

这个案子不难判,那就是开酒店的人赔房租、房东收回房子呗。但如果这么判,那酒店方的装修投入都打了水漂、可能面临破产,那样房东空赢官司却拿不到钱,可能还得再花钱重新装修,权益又何尝得到了真正的保障?法庭找到了当地民宿协会,在听取了其专业意见后,原被告双方不再争这口气、而是同意调解,同时寻找第三方资源进入,把酒店盘活起来。

随着防疫措施优化,乌镇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客流已经在逐渐恢复。酒店方能赚钱、房东也能拿到房租,这就是基层法官调解的价值所在。

而且千万不要觉得法官乐意调解。我特意问了一位曾当过基层法官的朋友,他表示很多情况下调解比判决累,因为判决只用看法律条文和事实,调解可是要真真实实跟人打交道,还需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纪录片中乌镇人民法庭褚小琴法官说的好:“调解也是结案,判决也是结案,但我们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人民法院北陀人民法庭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广西是多山地区,为处理一起农村邻居排水纠纷,法官与法警一起开车下乡,途中还借了村民的摩托车才赶到地方。

辛苦了大半天,结果工作没能做通,双方当事人调解期待差距很大,而且有点赌气成分反复了几次,女庭长黎婧看大家的辛苦都白费了,离开当事人时都哭了。好在后来还是调解成功,双方解决了问题。

该出手时,法律一定会出手

不要因为有调解就质疑法律的刚性。对一些需要法律做出裁决的案件,法庭也绝不会手软。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天通苑人民法庭就曾判决过一起案件。小溪(化名)为婚礼筹划了两年,特意私人订制了一件价值6800元的旗袍,结果一不小心滴上点油脂就送去干洗了。干洗完后她发现有油点的地方变成浅色了,显得发白。与干洗店未能就赔偿达成一致,于是她将干洗店告上了法庭。

这次庭审的时间很有意思,是在晚上。这也是人民法庭推出的一项便民措施,考虑到年轻人要上班,于是法院工作人员选择自己加班,让上班族不用请假。由于双方就调解条件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法庭经过审理后给出判决,洗衣店赔偿2500元。

这种判决起到的社会效益也是不可忽视的。前边提到的张俊宏法官他担负着黄海湿地环境资源法庭的重任,对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的刑事案件,他就带着审判员、书记员、法警赶赴村里,当场做出判决当场宣判。

这个案件也不复杂。2021年10月份,两对被告人夫妇非法电鱼销售获利,后来被公安机关在菜市场抓获,然后检察院提出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清楚,张法官在一众村民的旁听下判处被告人拘役并适用缓刑,民事部分则判决赔偿渔业损失。

“缓刑”二字或许会有误解,其实法官没有给他们从轻处罚。虽然辩护律师表示四位被告人有坦白情节,但由于最初并没有完全交代犯罪事实,法庭经过与人民陪审员合议还是没有认可,是按照正常量刑判的。此外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时表示,被告人的电鱼器电压很高,一般在几千伏、专业的甚至达到一万伏。

合议庭就开在墙角,大家站着就合议好了。

去村里开法庭,不仅是为了伸张正义,更是为了给犯罪的村民和旁观的村民普法。经过法庭论辩,旁观的村民们对不能非法捕鱼有了更深的理解;经过庭后宣教,这几位因缓刑而重获自由的村民也知道了自己错在哪里将来就不会再犯了。

这部系列法律纪录片第一季已经撒花完结。并不长,一共也就六集,加一块不超过三小时。

但这六集里满满都是干货,讲述的十二个基层法庭的故事更是从各个方面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更让人们走进了基层法官、了解了基层法官的日常。法律是刚性的,容不得任何折扣;但法律的执行绝非冷冰冰地念条文,而是要靠一个有血有肉的司法群体,以对法律的忠诚和对人民利益负责任的态度来更好地完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始终有这么一群法律人负重前行,为方便群众讲道理,他们在码头、苞米地里开法庭;为让群众更加明白法律的红线不可触碰,他们会在露天宣判、方便村民旁听;为让群众少请一天假,他们宁可多加一晚上班。

如果说这六集纪录片有什么打动人心之处的话,那一定是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

为什么我们叫人民法庭?

因为我们的法庭是为人民服务的。

(张周项)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