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华  >>  正文
乡村振兴 教育为本
孙文华
2023年01月16日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教育的有11处,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就是我国的百年大计,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迫在眉睫。

粮食安全教育需要全社会推动

文件中提到了粮食安全教育以及耕读教育。“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有了问政问责,但粮食安全教育却是全社会需要推动的大事。

一是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现在很多农村的年轻人离乡到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农村存在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粮食种植需要年轻人返乡。返乡创业不是非得回到家乡再接受创业培训,可以鼓励城市中的各地商会举办“返乡创业”培训,让流动人口在城市就能接受到种粮技术、种粮政策以及涉农创业等相关课程的教育。

二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反对食物浪费。教育部2020年已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通过耕读教育让大中小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参与粮食生产的劳动,体会“锄禾日当午”的劳动感受,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意识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在很多城里的孩子都不知道“米”是怎么来的,需要结合“生命”知识,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尊重生命。同时,结合教育部推行的“耕读教育”,可以鼓励农场主、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提供“游学”、“体验”等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甚至可以将食品教育和营养教育的课堂搬到田野。端好中国碗,装上中国粮,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抓粮食增收,更抓粮食节约,杜绝粮食浪费,确保粮食安全。

农村宣传教育需要打破城乡藩篱

文件提出,要推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宣传教育、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城乡二元结构让城市与农村形成了空间藩篱,城市居民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能够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农村的空间形态相对城市较为分散,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留在农村的很多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有很多农村法制意识缺失,金融知识薄弱,为此,在农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金融与法制教育,可以弘扬社会正能量,并进一步稳定农村社会生态。

农村空间形态分散,农村宣传教育的形式也需要创新。文件也提出,可以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

教育办学需要多元化多层次

文件指出,在农村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办好特殊教育,以及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

农村的年轻人离乡远行,很大一个原因是当地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自己的孩子得不到优质的学前教育。镇、村需要公共服务资源的完整体系,很多村落已经取消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但镇区建有小学和中学,高中教育往往在县城。乡村人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而演变,农村的教育服务分布体系还需要再完善。

随着数字乡村的推行,可以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缩短城乡之间信息与社交距离,可以推动农村的“线上教学”,根据不同农村地区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将线上课堂融入农村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推进“名师课程”(视频)下乡工程,让他们有机会接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乡村振兴属于新兴产业,还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课程。可以鼓励院校老师帮助中小学开发乡村振兴教育课程,应当鼓励跨区域的高校之间合作开发乡村振兴教育课程。可以鼓励建立乡村振兴内容为主的在线教育平台。

对大学生创业群体,各大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乡村创新创业学院”,邀请专业的乡村振兴专业导师,帮助引导有知识、有能力、有作为的学生返乡创业,特别是可以和成功的乡村产业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和课程,将成功案例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方向的指引。

乡村职业教育需要形成职业体系

文件指出,支持办好职业教育。职业,关系到就业和从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乡村职业教育需要新的职业分工体系。

除了“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新的职业类别外,可以健全乡村产业的职业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乡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药食同源”,药膳、养生农业、功能农业等都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价值,我国地大物博,通过中医养生知识的教育,帮助农业生产者掌握特色种养殖的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健康从业者,以及乡村旅游从业者。

城市居民虽然远离乡村,但大多数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乡村的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农业教育也可以走入城市,一类属于美化生活的园艺类,如“园艺教育”、“插花艺术”等课程;另一类属于健康生活的自然康养类,如“药膳”、“中医养生”等;还有一类属于科学生活的营养知识类,如“食品教育”、“营养教育”等,这些课程社会办学较多,可以结合各大院校的成人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加强城市居民对自然知识的了解和乡村的认知。农村职业教育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功能,主动担责、主动融入、主动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孙文华)

【责任编辑:许聃】
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城乡产业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