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需要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山水,这是理想和目标。现实是农村由于收入低,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农宅无人居住,农村空心化严重。农田无人耕种,出现了撂荒地,很多人认为,很多地方的农村呈衰败现象。
乡村振兴于十九大提出并写入党章,明确了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农村三块地的改革亦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激活,城乡规划法再次明确了农村区域规划的法律严肃性。很多地区聘请了城市设计师入驻乡村,期待以形态改变乡村面貌,以“颜值”担当替代乡村的内在“素质”,我个人以为是一个误区。
农村地区衰败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全世界各地都一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留住乡村的,不可能永远靠乡情、靠美丽乡村,留住乡村的还是收入。
我国的流动人口正呈缓步下降的趋势,流动人口下降的同时也意味着城市化进程趋缓,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开始显现,而乡村是承载新一轮人口转移的重要空间,乡村是以县域为单元的空间概念。
当下很多规划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随意性强,缺乏可持续的指引,往往做的规划无法落地。乡村规划似如国家的发展规划一样,需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乡域空间的功能组合,以“发展轴和交通设施”为核心,以“集中”为导引,以“产业集群”为引领,以“产业链”错位布局为抓手,以“项目落地”为推手,形成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见图6-1。
图6-1 乡村规划框架和主要内容图
乡村规划要靠高瞻远瞩,把握区域大格局,树立“大局观”
既然是规划,必然需要站在未来的角度,审时度势,把握趋势,确定县域的整体发展方向。
1、发展轴意味着区域发展重心的先后
从县域发展的角度,需要考虑所属城市发展轴的方向和进程。因为发展轴基本是城市和外部区域链接的方向,是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区域,也是重大项目优先安排的区域,也是市级乃至省级领导高度关注的区域。从镇域,乡域或村庄的角度,都需要围绕县域的发展轴思考问题。毕竟,越到基层,基层所掌握的资源越弱,所能依靠的只能是县域内部的资源和力量。
我原来受很多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委托去帮助他们看项目,做规划。由于是深入一线,每一次去一个地方,我总会关注当地的城市规划,人口密度,财政收入,GDP结构,房产价格等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做了好多规划,记得有次去一个省级开发区,他们为了做规划,花了几千万,到最后,他们发觉这些规划没用,无法落地,请我去看,我当面给他们提出了核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没有考虑周边的竞合关系以及城市发展轴线,所以即便他们画的图再美好,即便他们的规划都是依托于上位规划,但他们忘记了主导城市规划的是现任领导班子,他们是决定区域发展轴线的人。所以随着时间推移,开发区和市级层面的规划轴线无法同步,开发区花了巨资投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等于是打了水花,不起作用。
很多地产老板也一样,幸运的人成功了,不幸运的人失败了。这幸运不幸运的关键是他有没有踩准节奏。
2、重大交通设施是改变区域发展格局的基础
区域发展对外联接的通道是交通,无论是高速公路,高铁,机场,铁路,港口和地铁,都是运输“客人”和“货物”的。
区域经济是靠生产及生活要素的交易与流动来推动的。要素流动的成本是有经济计算公式的,即物流成本等于“每单位运输价格”距离时间。对于成熟的交易,改变要素流动的可能就是成本,而改变成本的往往是交通方式的改变。
我们在做规划时,通常去调研地区的工厂,或景区,往往输出货物的工厂和输入客流的景区对交通的敏感性最强,对于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的落地,可以预见产业发展的一些趋势。
3、人口规模及人口密度可以锚定中心区域
外来人口虽然对于区域发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区域内农村人口的就近城镇化。城镇化的推动力无非是地产化,以前人们喜欢从农村投奔大城市,北上广被挤得透不过气,以至于把人口分“层次”,吹毛求疵,后来新一线城市给了新移民更多的落户机会,当新一线城市“撑”的慌的时候,棚改又给了三四线城市一些机会,很快,很多县级市纷纷崛起,现在的很多小县城让你认不出来他们多年前的本来面目。
但是,这些三四五线城市人口的来源已经不再是靠政策,是靠“丈母娘”了。现在,农村人要结婚,女方一般都要求在镇里或县城里有一套婚房。所以,我们在规划时,需要根据当地人口的规模考虑未来城市空间的可能,需要根据现有人口密度建议重点城镇化区域。而不是一位考虑建立新城,追求城镇人口规模化。
乡村规划依赖于要素研究
任何地方的发展初期需要产业基础,需要产业引导。这个过程必然事先需要通过社会化主体去推动和实现。发展产业也就是发展企业,而企业就是产业要素的载体。要素包括土地,建筑,设施,劳动力,商品,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知识等。地方政府其实就是一个土地公司,地方财政主要靠税收和土地,所有产业最终落地的就是土地和建筑。其他的配套或延伸产业也都需要根据需要配置。
1、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差异化
交易因为存在合理的需求,要素差异才能促成交易的可能。研究要素需要从土地,建筑,设施,劳动力,商品,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知识等要素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要素分析摸清家底,通过要素分析掌握经济发展的底牌,确定出牌的顺序。
乡村规划是为地方政府服务的,势必需要站在市场和“市长”两个不同的界面去分析。核心是“撬动”原理,以最少的投入建立产业基础,完善功能建设或形成产出机制。我们给浙江一个乡镇做产业规划时,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计数据,很多乡镇还没有乡志或镇志,基于这样的情况,就只能进行现场调研,根据现有的一些项目,和企业家等面对面交流,形成相应的基础资料。当然有些乡镇有一些规划基础的,还能有一些评判的依据。
2、资源具备差异化的特性
资源挖掘往往是不太统一的概念,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资源的理解不同,很难对资源的定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在我们和地方政府领导交流“地方资源”的时候通常会有这样的差异。
每个地方领导都会说“我们这个地方很好”,他们比较的对象往往是针对周边的,而不是针对市场需求的。往往这时候就需要和他们解释,资源是相对的,新疆干旱地区缺水,水对于新疆地区属于资源,而在江南地区,年降雨量大,水并不稀罕。
而且,资源具备三个特性,即唯一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三个特性是相较于市场需求来说的。由此,区域产业必定有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决定了市场需求并形成资源的特征。
3、区域需要计划要素配置
区域是一个整体,也是区域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区域需要统一规划,统一运营,统一协调。统一发展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统一步调,有利于集中资源办大事,有利于协同发展。
基于整体考量,就需要思考区域要素的优先发展顺序和资源配置。毕竟每个地区的资源,资金有限,从土地的角度,可以划定启动区集中资源打造产业新地标。从产业的角度,可以培育地方经济龙头企业打造新动能,从培育的角度,需要有计划安排重点项目,重点扶持。
有个农业县要发展小龙虾产业,小龙虾养殖后关键是销售。地方领导先是招商引资在县城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打造一个龙虾城,集聚餐饮消费场所,注意,整个县城就只能有一个龙虾城。县域人口四十万,当地人吃龙虾也有消费习惯,很快,龙虾城项目就带起来了。农产品结合餐饮消费形成了闭环从而带动了农民养殖龙虾的积极性,并培育了几个养虾龙头企业。养虾成了地方的特色产业,随之,吸引了周边县城的人去消费。
这对于县城发展农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为阶段性培育消费空间,需要适当减少重复功能建设,进而集聚人气。消费空间是不可移动的,在初期需要避免重复建设,需要确定不同的功能区域,有计划的安排重点项目给予扶持。
项目策划是乡村规划的核心
很多规划流于形式是因为基于形态和对未来的描述,乡村规划的核心要义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是根据地区所处发展阶段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所以还需要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布局,经济测算,体制机制设计,实施计划和政策设计。
1、项目策划基于区域功能定位
土地是一切的根源,基于区域土地成本测算,根据区域发展的总体功能定位,需要策划系列项目,予以支撑和引导区域的经济发展。
例如,如果该区域定位于农产品种植,则可以考虑到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问题,重点考虑在县域内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策划物流园和深加工产业园等,并需要考虑到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形成农产品对外运输等。
2、产业需要项目引导主体
有很多乡村还处于农业社会阶段,还称不上产业,缺乏产业基础,对于这样的区域需要考虑发展阶段性所需要的重大项目策划和布局。如果发展工业,就需要规划工业园区,确定重点加工业项目。如果发展旅游业,需要规划旅游路线,旅游项目布局等。
产业转型是一个过程,但转型刚开始的时候,必然有一个引导期,这就需要有一个市场化的企业(引导主体)去统筹引领。
3、政府投入重点在于撬动社会资本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的实施主体,在地方经济还没有办法形成内动力时,地方政府财力是很有限的,花小钱办大事是第三方规划单位帮助地方政府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出发点。地方政府压力不小,有限的资金不仅要投入经济发展,还要投入民生等各方面的社会事业。
花小钱办大事就需要策划,有些地方政府虽然没有多少资金,但他们是有地方行政权力的,权力和规划是撬动社会资本的主要工具。
各地都有产业基础,有些地方的“企业家”们对地方情况了解,也有人脉关系,所以有些项目靠他们就能够启动,但他们缺乏协同性,项目经营理念落后,事实上对地方发展的贡献有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阻碍。地方企业有积极性是好事,但最怕的是零打碎敲,这时候项目策划是重要的落地环节,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定位策划初期所需要的重点项目,并引导地方企业协同去经营。
乡村规划需要县域的顶层设计
乡村之于县域需要统筹,之于镇域、乡域也一样,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转型期,县委及县政府的资源配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类似原材料基地的县域,需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深加工园区,在落地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体制机制,与县域内相关产业主体形成联动机制。
1、社会化合作激活运营体制
地方政府一般一届一任,任期届满就得换一个地方任职,所以很多规划变成了“画画”,这属于地方行政体制的问题,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因为领导改变而改变,受伤害的始终是当地的百姓,人们说“父母官”是指能让地方百姓丰衣足食的地方领导。然而任期短,地方领导往往倾向于短视行为,不会从战略上考虑问题,思考的更多的是政治形象,所以我们去很多地方考察时,造的最好的房子就是政府大院,有些参观的地方也是形象工程,根本没有战略可言。
为此,区域开发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在规划时需要和地方领导更多的沟通,梳理地方政府与市场化运营的分工界面,提出必要的实施路径,提出适合地方发展的政企合作开发体制。
2、建立县域联动机制
发展有先后,事务有大小,区域规划需要划分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每个地方政府都会受制于地方财力及人才等要素,很多地方政府会感到心有余但力不足。
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只是每个区域也得像一个家庭一样有家长有兄弟。此时,设立区域联动机制很有必要,通过会议、活动等形式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分享,资源整合。
3、有机设计统一组织架构
规划最怕没落地,在明确目标任务之后,就需要设立相应的组织部门去落实和推动。规划落地的组织架构和现有的政府部门架构有所不同,但可以采用矩阵制的方式组合,不改变原有的部门建制,但可以采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组织形式,打破部门藩篱形成阵仗。
在组织设计中,尽可能帮助地方政府整合资产,资源和智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人、财、物资源,给予明确的合作机制与架构建议。
乡村规划更需要政策设计
规划不是一张图画,是一个画图的过程,是动态的实现未来愿景的过程思考。乡村规划需要立足于产业,而不仅仅是建筑和空间,需要先产业后空间。经济的实质是输入、输出,在规划设计中,更需要政策设计和动态数据的统计设计。
1、确定功能定位和流动要素
大数据时代来临,未来的区域管理都会实现数据化,数据的核心是分析,分析的核心的科学的指标体系。
一个地区的输入输出无非是客流,商品流和资金流。以客流为例,客流包括食客,游客,住客,商客。输入食客,输出餐饮消费,输入游客,输出旅游消费,输入住客,输出客房消费,输入商客输出会务,客房等综合消费。
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会影响到要素流动(输入输出)的频率,在乡村规划时,需要确定区域的整体功能定位,确定功能符号,例如,到乌镇是古镇旅游(吸引游客),到袁家村是小吃(吸引食客),到莫干山是住民宿(吸引住客),到梦想小镇是寻找商机(吸引商客)。
2、确定主导产业、核心产业,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
一个区域的职能可以按照行业就业率来确定,也就是按照就业人数/行业÷就业总人数来确定该区域的主要职能,职能以内部就业为导向,功能则以外部影响为导向。形成区域功能和职能的关键是产业,而承载产业使命的是企业。在整个区域的运营过程中,产业是承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包括主导产业,核心产业,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通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主导产业,同时,按照主导产业分析全产业链,通过全产业链导图来分析可能的产业环节,确定核心产业及衍生产业。并以相关的案例来分析确定相关的配套产业。
3、产业政策设计
产业属于市场行为,但对于区域经济来说,产业具有周期性,在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给予鼓励及引导。
产业政策主要体现在如何针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财税、用地、用人、品牌营销、租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传统的规划一般不会给出产业政策设计导则,但在新的“多规合一”导向背景下,现在的乡村规划更需要为规划落地提供更为详实的政策设计导则。
乡村设计落位于产业空间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以县为单位抓紧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县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乡村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建房许可管理。
1、乡村需要重新考虑“集约式”的空间布局
农村的落后,不仅是因为原有的生计农业只满足了温饱问题,而且是由于农村空间的分布过于离散,离散导致基础设施投入负担过重,导致农业土地低效利用。所以,在规划过程中要统筹考虑“集中”。一方面是居住集中,对于一些占地浪费大,人口少的村镇实施合村并镇,从提高人口密度的角度集中人口居住;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用地集中,充分梳理永久性保护基本农田、非永久性保护基本农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体量,根据人口规模、产业发展需要,设置居民点建设、产业园建设、交通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空间布局。合村并镇的目的是集约土地,提升效率,所以,在整个规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要求,这也是符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
2、确定县域启动区及发展轴线
区域发展都要有先后顺序,在考虑产业空间布局时,必须要有启动区,通过启动区的建设来整合和统筹县域内的资源向启动区倾斜。
不同区域的地理状况不一样,产业发展导向也不一样,但核心是要发展产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允许县级财政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这也需要规划师站在县级政府的角度来思考资金的投向及可能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此,在规划县域的发展规划时,需要 着重考虑启动区,同时,考虑发展轴线的走向。发展轴线是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有意愿投入区域的地理区位指向,发展轴线也表明了区域建设的优先顺序,表明了统筹发展的高度与格局。
3、提升乡村特色的空间设计
乡村空间是多维的,在考虑居民点建设时,需要考虑到城镇与农村的风貌,城镇区域的容积率可以适当提高,但农村的容积率必须是需要考虑小建筑大视野的乡村风貌,容积率不宜提高,但可以实施农宅集中建设,形成聚落式农村居住点。
乡村空间设计需要秉承地方文化,在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地标建筑、指示标牌标志等方面予以用心设计。
每个地方都有特色文化,文化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类特征,需要加以提煤炼并设计,一旦形成文化符号,即可以融入到建筑、标志标示、生活用品等各个方面。
除了文化符号,还需要挖掘当地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实现对外输出。
基于乡村肌理,在居民点建设时,需要考虑活动空间,商业空间,以及地标建设。地标是一个乡村的建筑灵魂,通过地标,来展示地方独特的乡村魅力,也可以为地区树立指向标志。
小结:乡村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基于地区长久发展考虑的,全面体系化的、实现多规合一的、可实施落地的整体方案。(孙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