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  >>  正文
对话魏建国:当前中国企业家队伍太小,要形成巨大洪流
魏建国
2023年06月02日

“逆全球化这个回头浪,时间可能会缩短。考虑到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趋势,我认为可能不需要5-10年,只需要3、5年,甚至更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日前与财视传媒对话时这样表示。

魏建国作出上述判断是基于一些新变化,疫情过后全球经济中心正在东移,“我认为未来5年,中国跟东盟的贸易还会以两位数的增长,毫无疑问将高于我们与欧盟、美国的贸易增速。”

魏建国是著名经济学家,他认为中国外资正呈现三个“齐头并进”;出口临时下降不足为怪;今年人民币不仅不会贬值,而且可能会升值;就业的出路在于服务贸易;民营企业家应当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与规律。

魏建国长期从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有着深邃而幽微的洞察力,“当前中国企业家队伍太小,而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级大企业家更少,要尽快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家队位,要形成巨大洪流。”

以下为对话实录:

财视传媒:很高兴再次与您对话。我在去年与您交流时,您曾提到,“逆全球化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回头浪,回头浪有多长时间?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逆全球化比较短暂,短则3-5 年,长则可能 5-10 年。”结合当下的现实及未来的趋势,您的看法是否与去年有所不同?

魏建国:我目前的观点和去年相同,但是我认为逆全球化这个回头浪,时间可能会缩短。我曾经说过,可能短则3-5年,长则5-10年,考虑到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趋势,我认为可能不需要5-10年,只需要3、5年,甚至更短。

理由有三条。

第一条,当今的世界由美国一家来主导全球游戏规则已经不再被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内的广大人民所认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说过,西方霸权的终结,不在于经济衰落,不在于军事衰落,而在于文化衰落,当你的价值观无法再对新兴国家输出时,那就是你衰落的开始。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越来越相互依存。越来越多的国家期待中国能够提出更多解决逆全球化问题的中国方案。

第二条,疫情过后,全球经济中心正在东移。亚洲在未来代替欧美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已经毫无疑问。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加强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其中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是全球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自贸区,拥有16亿人口和18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它同时又是一个高水平的、开放的、公平的、透明的、包容的市场,这很不容易。现在能够做到包容与公平,做到合作共赢的不多,美国曾经倡导的TPP与印太战略带有针对性,遏制中国不让中国参加的。

当前我们不仅在推动RCEP,还要进一步加入CPTPP。中国正在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挑战在于疫情、特别是美国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迫使中国转向更加开放的区域性、逐步替代的政策。我认为未来5年,中国跟东盟的贸易还会以两位数的增长,毫无疑问将高于我们与欧盟、美国的贸易增速。

第三条,逆全球化现象表明发达国家已经自顾不暇,G7集团在东京开会时提出的方案并不切实可行。由于自身的经济衰退和社会撕裂,美国等国已经无力推动全球发展,而给了中国等正能量国家更多机会来提出中国方案、提供公共产品。

第三条非常重要。由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美联储加息导致的全球资本流动问题,很可能出现一场大的金融危机。中国正在采取措施防范这种风险。

为了避免美国加息带来的全球薅羊毛效应,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非常警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金融中心地位正在得到加强。近期的数据表明,亚洲已经有四个城市进入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之列,包括香港、新加坡、上海和首尔。这是因为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全球化,以促进亚洲的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全球创新,尤其是经济创新正在推动塑造新的全球化内涵。数字经济将推动全球生产要素的配置。数字经济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数字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40.5%。中国目前已经开通了231.2万个5G基站,我估计到今年年底基站数量可能会突破250万个-270万个。5G用户数量已经超过5.6亿,占全球用户的60%。

中国还首次实现了“物超人”,即所持有的手机数量超过了人口总数,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8.45亿户。5G网络覆盖家庭超过5亿户,在相关PCP专利方面,中国取得了3.2万件,占全球的37%。这一数字远远超过美国,中国的专利授权量已经达到33.5万件,同比增加17.5%,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令全球瞩目。

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4个国家已经跻身全球数字经济前10位,并且已经成为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领跑者。这种同频共振现象已经使得亚洲制造业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

财视传媒:有研究认为,出口预计需要重估。从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经验来看,若一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显著下滑,其出口份额往往会滞后一年呈现回落。去年我国FDI创有数据以来的最大同比降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致今年出口份额的回落。您认为今年出口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重估?如何看FDI趋势?

魏建国: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西方经济学中也没有这个观点,这种观点是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为了攻击中国经济而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抹黑中国在进出口方面的表现。他们的理论是FDI的减少会导致中国出口的下降,进而认为中国经济将会出现负增长,这种理论在中国已经失败了,去年与今年一季度外资的变化超出了美西方学者的预计。

去年整体来讲,在全球FDI下降的情况下,去年中国吸引外资1800多亿美元,考虑到疫情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我们位居全球第二,美国为3300多亿美元。

我认为,中国今年第二季度,包括全年的增长率也可能会达到两位数。理由有三点。今年一季度开始,中国的外资呈现三个突出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大项目、中项目、小项目“齐头并进”。这一点我在过去几年都没有看到的。过去几年大项目、中项目和小项目都有所增长,但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大型项目的投资数量呈现倍增,涵盖了许多领域,比如100多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的乙烯项目、巴斯夫在广东投资100多亿美元建一体化基地项目等。此外,10亿以下5亿美元以上的中等规模投资也增加了不少,1亿美元以下的小型投资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这些项目集中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等地,这种增长势头当然跟当地营商环境有关。我把这个突出的现象叫做“齐头并进”。

第二个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齐头并进”。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东部地区的8-10个百分点,这对于我们国家总体战略非常重要,如重庆、成都的双城经济圈,黄河上游的生态园改造,同时这与中国加大与中亚、阿拉伯国家的之间合作是分不开的。中西部地区有着接近中亚、阿拉伯国家的优势,我认为未来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还会加大。

第三个国企、民企、外企的“齐头并进”。外资投资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今年第二季度数据会有一个明显涨幅,我预计今年全年吸引外资额将达到两位数增长,总量可能达到2200亿美元到2300亿美元之间。我个人认为,今年外资增速将达到15%,甚至20%。比如江苏太仓,德国中小企业有400多家,投资在5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的项目有很多,甚至有一些企业还追加了投资。

这是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认可和肯定。从全球吸引投资的维度来看,从最早的1.9 万亿美元逐步减少到 1.5万亿美元、1.2 万亿美元,2020年是8000亿美元,在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占1/4 很不容易,中国未来吸收外资、绿色投资将会占据全球第一,超过美国。

财视传媒:无论是学界还是企业,目前都有一些忧虑,外贸数据似乎有走弱迹象。4月中国出口(美元计价)同比8.5%,前值14.8%;两年复合增速为6.0%,较3月下降8.5个百分点。4月进口同比-7.9%,较3月下降6.5个百分点。您如何看当下及未来一年的外贸形势?

魏建国:我从来不把一季度数据看得太重。1月、2月份会碰到一些节日,新年、元旦或春节,可比的不多。看外贸形势有两个重要节点,即“金九银十”和5月、6月的首批发货。前者与外国的圣诞节和新年有关,而后者则与外国人的休假习惯相关。这两个节点对外贸企业非常重要,尤其是5月、6月份的发货批次,短时间内需要处理大量订单。

据我了解,目前来看,除了广东之外,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山东等地的外贸企业订单都非常饱满。

图源:摄图网

影响一季度外贸订单的,除了疫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逆周期的库存”,什么叫“逆周期的库存”呢?

去年圣诞节前,欧美国家的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亚马逊等大量进口了中国商品,他们原以为会出现疯狂购买的情况。然而,事与愿违。在圣诞节之前,这些产品到货以后根本没有出现抢购的情况,据我们了解,沃尔玛的库存一度达90%。

只有先去库存,新的订单没有如期生成。世界银行、IMF和WTO一些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季度订单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状况我觉得很快就会过去,老百姓总归还是需要大量日常的消费。这种情况不会超过3-4个月,也就是说,6、7月份抢购旺季马上就会到来。当前纺织品已经回升,同比增长率达到18.2%,床上用品、箱包和玩具等产品都出现了10%以上的增长。这表明库存已经快要被售完,需要填补库存。因此,今年4、5月份,订单充分,并且运费也上升了。

可以看出今年4、5月份与往年不同。4月出现了临时下降,但我觉得在意料之中,不是太突然,因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于以往,尤其是在大宗商品方面,矿石、铜、铁、石油、煤炭等在一季度表现都比较弱。

4月出现美元计价出口下降了4、5个百分点,我认为不足为怪。全球贸易复苏今年一季度仍较困难,二季度有望恢复增长,今年外贸出现了一个早期窗口期,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由于外贸企业及时做出准备,积极争取订单,参加各种专业性展览会,让人们看到中国市场正在复苏和回暖。外贸行业可以用一个天气俗语来描述,以前是“阴转多云”,那么未来就是“多云转晴”。

外贸会延续以往的复苏趋势,除了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等产品,未来还将不断出现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将带动中国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层出不穷的“新三样”将不断推动外贸发展。总体上看,在三驾马车里面,外贸作为中国经济一个强力的支撑,未来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财视传媒:日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度贬破“7”的关口,引发市场担忧。您如何看?

魏建国:人民币不会贬得太厉害,可能会在7的位置短暂持续一段时间。我认为,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看,人民币不具备持续下跌的基础,不会大起大落,将会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我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

有人说是中国有意压低人民币有利于出口,不对!

第一,中国并没有有意识地人为贬值来提高出口额。第二,外贸企业不会因为人民币汇率波动而直接受益。外国人也明白,一旦人民币贬值,合同价格就必须相应下调。汇率稳定通常有助于吸引外资,特别是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投资。

目前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加速,许多国家正在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标价。此外,人民币正被用于一些国家作为外汇储备,今年我们与海湾国家的整体进口已经不再使用美元计价,而是改为使用人民币计价,这有助于规避汇率波动造成损失,提高贸易稳定性。

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我认为今年人民币不仅不会贬值,而且可能会升值。我对人民币的升值前景非常看好,这与中国市场吸引力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这种巨大吸引力,国外的商品才能在中国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而我们也能消化和吸收这些商品,这个过程也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随着我们进口贸易不断扩大和进口博览会的日益兴旺,中国的消费市场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

财视传媒:目前,整体失业率下降,青年失业率需重点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31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2%、5.5%,分别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和持平。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0.4%、4.2%,上月分别是19.6%和4.3%。您如何看就业形势,出路何在?

魏建国:中国的就业形势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比较好的水平。无论是城乡就业,还是青年就业、大学生就业、城镇就业,都比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表现更好,这些其他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以及东盟。

我们正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机会从哪儿来?我认为应该提高服务贸易的权重。服务贸易是指中国按照WTO规定的16个行业,包括银行金融服务、物流服务、航运服务、劳务输出等等。在这16个行业中,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中国的加工贸易解决了1.6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那么服务贸易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可以从事服务外包、软件开发和IT产品等工作。全国开展28个服务贸易试点城市都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些城市的就业市场越充分,使用服务贸易产生的就业效果也就越好。此外,按照一个白领可以带动3-5个蓝领就业计算,这也为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等其他人群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通过服务贸易来扩大就业,不仅可以在原有的制造业升级方面带来一定的红利,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现代服务业入手。什么是现代服务业呢?它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高附加值的消费需求。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例如,消费者越来越喜欢以人为本、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消费,这正是现代服务业的长处所在。

现代服务业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个新思路的产业诞生,将会给整个服务业带来重组和格局的变化。例如像线上的盒马、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他们的出现带动了整个零售业的变化,促进了快递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数字经济入手,引领未来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这将为中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道路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会走出一条非常广阔的大道。

其他国家都在搞服务贸易,但是没有像中国这么认真,这么重视。我认为只要各级政府抓紧了,中央也出台很多政策了,那么下一步大学生的就业,城镇青年人的就业都不成问题。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群体很重要,就是快接近退休的,你讲的25-59岁的人,不要把这些快退休的人员看作是包袱,看作是一个困难,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要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未开发的“金山银山”。

我觉得要转变思路,转变理念。一些沿海城市和大中型城市,由于老年人口众多,如何把服务消费做到家做到位,提升服务消费的质量,采取个性化服务,包括针对婴儿、小孩和年长者等人群,都可以探索新的消费业态和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仍有大量文章可以去做,需要不断去探索。

大学生和青年人也应该积极转变思路和理念,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别在一条道上挤破头。在整个国家和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秉持平和、积极的态度,大家共同努力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财视传媒:当前,市场预期总体改善,但民营企业信心尚未完全恢复。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民间投资同比仅增长0.4%,民间投资的信心仍然不足。有人认为,我们的企业没有经过周期的洗礼,也有人认为是干扰因素太多,比如疫情,地缘环境等,在您看来,根本原因是什么?

魏建国:这两个都不是主要原因,都是外界的原因。外部因素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关键还是要靠自身的力量,那么民营企业的内部力量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从当前整个形势变化来看,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40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民营企业家已经需要把自己的眼光放到更广阔的舞台上来考虑问题。作为一个本土企业家,应该上升到一个全球企业家的水平和地位来考虑问题。

过去的民营企业发展通常是靠政策价差、资源利用和供求关系等途径赚取“第一桶金”,当前这些途径已经越来越难以实现。很多有远见的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积极投资和研发高科技、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利润率,而且也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举个例子,石化、石油产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柱,其上下游产业链条将会影响到各个领域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新材料供应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源:摄图网

说句老实话,我个人认为民营企业家产生迷茫,彷徨与犹豫,整体上是没有从本土企业观转向全球企业观。也就是全生产要素以前是国内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可以弄,但是一旦到国际上,你怎么把全生产要素做到最佳的配置,能够投入的更少,产出更高,效益更高呢?

其实也有人在思考,比如非洲芒果很多,我们在当地建厂,把芒果变成芒果干再销售,这就很好,这种思路就不再单方面局限于一个国内的市场,更重要是看到全球市场。视野的扩大,舞台也扩大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第二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本领够不够,管理的本领,未雨绸缪,战略布局,全球观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知识够不够。不像以前那样,只要会有一点东西就可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

中国的企业家中,确实还有很多人对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规律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认识,也面临着一定的投资风险和市场竞争压力。只要他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资和研发,那么他们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家。

很多企业家已经开始关注到市场上的需求,尤其是针对适合消费的工业和生产消费、科研消费等领域,开始积极探索和研发。这些企业家在投资和研发等方面的敏感度确实比普通人高出很多。但当前中国企业家队伍太小,而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级大企业家更少,要尽快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家队位,要形成巨大洪流。

政府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提供信息,解决矛盾,协调解决一些困难。要加快建立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促进营商便利化、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不能全怪企业家,需要部门协作形成统一的力量支持企业家,这一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财视传媒:去年您曾表示非常遗憾,很多民营企业家犹豫了、迷茫了,不像以前那么有冲劲,没有改革初期那种闯劲、干劲。我后来也听到很多人说,不敢去创业,或经营面临困难,因为现在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大。在您看来,企业家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的确定性?

魏建国:大家都看过冲浪,这些运动健儿敢于在浪尖弄潮,最主要就是把握了浪花不确定性里面的确定规律。任何一个事物虽然有不确定性,但它有内在的联系,有内在的规律性。如果浅尝辄止,不敢尝试,当然不可能找到确定性。很多企业家已经开始行动了,如果你不行动,那么你将错失未来的机会。我觉得冲浪运动给我们的启示是,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努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会。

民营企业家不应该把过去那种简单的、获取一桶金的经验来看待现在的问题,要意识到现在的情况更加不确定,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矛盾。如果总是停留在“少一些困难,少一些矛盾和挑战”的思维中,那么企业家将不会有第二个春天。

我认为应该反思并提高认识。事实上,国家已经放宽了很多垄断行业的限制,并多次强调,无论是民营企业、外企还是央企,只要在中国土地上经营,我们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整个游戏规则,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如何做出下一步的判断,这非常关键。

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家能够在一些领域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比亚迪在电池生产销售方面表现较好,但这种成功只是少数,而且领域还比较单一。同时,更多的民营企业家还缺乏成功经验,项目也比较单一,涉及的领域也不够广泛。但是,这些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在一些领域中取得成绩,这是值得肯定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进入民营企业家队伍,他们将提出更好的思路和想法,推动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