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推动行业大模型落地 加速助力产业升级
王 鹏
2023年07月13日

2023年年初国际权威咨询机构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发布了《2022中国大模型发展白皮书》,成为国内大模型发展的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各大企业积极、迅速地推进大模型训练,千亿参数模型层出不穷。

大模型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产业提质降本增效,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但其落地过程需要多方参与,且对平台、算法的要求较高。尽管大模型的训练量不断扩大,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也多有应用,但应用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参差不齐,部分领域尚且很难将模型真正落地发挥实效,推动行业大模型落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模型的应用领域:开拓与不足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从判别式发展到生成式的一个重要的创新里程碑,有目共睹的强大能力掀开了人工智能通用化的序幕,其赋予各行各业解决场景效率优化问题的能力,推动产业变革,从而提质降本增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目前,我国大模型在金融、传媒、文旅、政务四个重点领域的应用相对成熟。

金融领域属于信息密集型行业,是大模型技术的最佳应用场景之一。目前众多国内金融科技平台已布局大模型技术研发。但新应用开发的高成本投入以及数据合规性、安全性带来的挑战仍横亘在金融行业面前,有待进一步优化处理。

媒体领域正深入应用大模型技术促进智能化转型升级。例如百度文心大模型与媒体行业的结合已在“策、采、编、发”等不同场景上带来了新模式,传统媒体正在走出舒适圈,应用前沿技术,跟上行业迭代的步伐。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加快文旅大模型建设,利用大模型将文旅内容精准推广到目标人群,形成快速转化。例如,腾讯文旅携手南京文投打造的国内首个城市级文化行业大模型“南京文都智慧大脑”, 为南京的文旅领域提供更加丰富和智能的文化体验。同时,国内大模型与文旅行业的结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进一步提升文旅供给质量、提高全要素文旅生产效率,深入把握行业需求,在数字化升级中实现增长。

政务领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电科太极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小可”,帮助党政企用户智能化开展业务。目前已经推出拟文助手、编码助手、智能标绘等一系列智能应用,解决了相关领域存在的重复性工作多、基于个人经验决策不够科学、工作效率不高等痛点,满足降本增效、流程优化和工作创新等需求。但政务领域仍有许多应用场景缺乏相应的大模型应用推动,有待进一步探索。

加速助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方位推动大模型落地,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可以从顶层设计、监管完善、行业积极性调动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出发。

第一,加强大模型顶层设计。一是鼓励行业大模型技术的持续创新。二是鼓励全国企业开源发展大模型,协同解决稳定性、透明性等共性问题。三是着力推动场景创新,以场景创新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加快大模型技术在各领域落地,更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大模型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步研发隐私保护相关技术,为大模型的安全提供支撑与保障。

完善国内大模型监管措施。一是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目前国外在大模型应用领域已有相关立法和监管法律政策,但国内相关监管措施仍有待完善。二是针对包括金融、人工智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调动行业积极性,推动各行各业探索大模型在具体场景的应用。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大模型创新应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做好资源统筹整合;二是构建更加有利于创新的产业环境,鼓励企业攻坚克难,加大对大模型、尤其是行业领域专用大模型的研发投入。

注重综合型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懂行业技术又懂 AI 训练的综合型人才。一是高校应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完善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多功能复合型人才。二是加速产学研各界融合,大力建设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将教学内容与产业一线紧密结合,培养富有实战经验的人才,杜绝“模式化”人才的出现。三是鼓励创新,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自身能力与才华,为各行各业大模型应用的发展奠定创新基础。

当今世界,推进行业大模型应用落地已是大势所趋。只有联合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协同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大模型技术的创新与成熟,促进大模型在各领域各行业应用落地,从而助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吕佳珊】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