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  >>  正文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马冬
2023年07月19日

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除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被认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文化意识作为乡村的灵魂和独特的精神财富,是乡村居民对自身身份和价值的认同基础。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乡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可以激发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促进文化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地区通常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根基。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政府可以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乡村的历史建筑、古老习俗和传统工艺等。通过修缮和保护传统建筑,如古民居、寺庙和庙会场所,乡村居民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加深对乡村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此外,开展乡村传统习俗的活动,如庆祝农历新年、举办传统节日庙会等,能够让乡村居民亲身参与并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建设文化馆和博物馆也是重要的举措。这些机构可以收集、保存和展示乡村的传统文化遗产,如古代文物、传统手工艺品、传世文献等。通过举办文化展览、讲座和培训等活动,乡村居民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并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乡村发展的重要影响。

弘扬民俗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是乡村居民世代相传的重要庆祝活动。通过组织庆祝仪式、展示传统习俗、举办民俗游园等活动,乡村居民能够重温传统节日的乐趣,感受到节日的浓厚氛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展民俗表演和比赛也可以激发乡村居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组织民俗比赛,如龙舟竞赛、杂技表演、传统手工艺比赛等,不仅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艺的机会,也促进了乡村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加强文化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教育的开展,可以激发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在学校和社区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授传统文化的知识,如传统节日的由来、乡土风情的特点等,可以让乡村居民了解自己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还可以组织传统乐器的学习和戏曲表演的培训,让乡村青年亲身参与,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喜爱和理解。同时,与城市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也是加强乡村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组织乡村学生参观城市的博物馆、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了解更广阔的文化世界,开阔他们的视野。此外,可以开展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类的培训和比赛,激发乡村居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注重建设文化设施和场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乡村地区,建设适合文化交流与体验的场所对于激发居民的文化意识和参与度至关重要。图书馆可以让乡村居民接触到丰富的书籍、文献和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艺术中心可以通过组织音乐会、舞蹈演出、话剧演出等活动,让乡村居民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文化广场可以成为乡村居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表演、文艺演出等。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居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加他们的文化参与度。这些场所还可以成为乡村文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文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产品,可以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增加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重视程度。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优质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乡村特色旅游线路,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政府也可以鼓励乡村居民创业开展与文化有关的产业,例如乡村民宿、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美食加工等。通过培训和扶持措施,提升乡村居民的创业能力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和发展,提供创业培训和创意设计支持,促进乡村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推广也是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提升乡村文化创意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面临现代化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衰退和失传的风险。因此,在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意识培养需要解决乡村人口外流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人口外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乡村发展,提高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吸引他们回归乡村,参与到文化意识培养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意识培养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乡村居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在推动乡村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政府可以加大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如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修复历史建筑和古迹等,也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乡村居民参与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经济的繁荣。社会组织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类文化交流和活动,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和流动。例如,可以组织文化艺术展览、演出、工艺品展销等,让乡村居民和外部人士都能够参与其中,加深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增强对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他们可以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如参加传统节日的组织和庆祝、学习传统乐器和舞蹈、参与乡土戏剧表演等。通过亲身参与,乡村居民能够深入体验和感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连接。

乡村振兴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教育、建设文化设施和场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多个方面的举措,共同促进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重视,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构筑乡村的繁荣未来。

作者马冬系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管理与工程博士,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谢露、曹鑫聃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吕佳珊】
齐齐哈尔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