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中国开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阶段,语言以“语言扶贫”“推普脱贫”等方式,为乡村振兴建设做出贡献。在学界,也不乏各学科学者围绕乡村振兴建设进行研究,取得不菲的成果。但对乡村振兴建设中语言的研究较少,对于乡村语言生活现代化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语言是人类生活的强大载体,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通过语言来表达。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语言作为乡村文化、乡村教育、乡村语言景观治理等方面发展的载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语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国农村,受教育程度低是阻碍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关键原因。因此,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教育。语言作为知识和教育的载体,良好的语言知识可以使农村人口在就业和求学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总而言之,学习语言、接受教育、习得知识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相传。除此之外,语言是中国农村地区许多珍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语言的不同形式守正创新,比如:文字记载、口头传唱等。农村语言景观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路的命名、街边的广告牌、村落墙壁的标语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由此可见,语言是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民族众多,形势复杂,乡村语言生活也存在不少问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中语言力量薄弱。中国乡村中有众多种类的地域方言和民族语言,这些不同形式的语言正是地方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村庄老龄化、空心化、农村人口锐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的流失,方言的使用和传承受到了空前的威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迫在眉睫。乡村教育中,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方言地区的农村,教育使用语言单一。在上述地区,课堂上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或民族语言?教材使用什么语言?课堂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间的差异如何平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乡村语言生活的现代化,需要加强乡村语言的传承保护。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自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乡村语言丰富多彩。乡村振兴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减少,方言的使用者也随之减少,依靠地方语言传承的传统文化也面临危机,因而要加强对乡村语言的保护。借助现代化平台,搭建乡村语言资源数据库,全面详尽地记录乡村方言。青少年是方言地传承者,在学校教育中,融合当地语言以及本土语言文化,为乡村语言和青少年之间搭建传承的桥梁,让乡村语言一直被使用,不断与新生代文化交融,实现乡村语言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语言生活的现代化,需要打造具有乡村语言特色的产业。有效开发利用乡村特色语言资源,发展乡村语言文化产业。比如:将农村特色语言资源与当地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实现语言资源的价值转化。在获得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让农民认识到乡村语言的价值所在,从而促进乡村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升乡村社会凝聚力。
农村语言生活的现代化,需要强化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供精准帮扶。城市经济较为发达,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熟练使用通用语言。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受教育群体对通用语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推广普及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资源的帮助。通用语即普通话的普及对于乡村教育而言至关重要。整合资源,系统规划。语言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从长远来看,需要指定长远的语言教育系统,提高农村地区通用语普及层度,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乡村语言生活的现代化,需要依托先进科学技术,突破信息制约,推动乡村振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成为关键资源,而信息闭塞则是农村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融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的发展,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是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农民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电子产品,了解外界信息并学习国家通用文字,比如:短视频。形式上轻松欢乐,多种多样;内容上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借助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设备,农民可以有效学习通用语言,促进乡村语言的生活化。乡村特色语言资源也可以进行“再加工”,向大众推广宣传,为乡村振兴赋能。
中国众多数量的乡村,保留了多种多样的语言。这些乡村语言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领航员。语言扶贫旨在发挥语言所具有的多种价值,帮助提高农村人口自身素养和能力,从根本上脱离贫困。实现乡村语言生活现代化,以语言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马冬系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管理与工程博士,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薛巧、谢露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