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从共建“健康丝路”到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当前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的挑战与趋势
说天下
2023年09月06日

2023年既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又是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提出十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医疗援非六十周年。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后,中非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可以说,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中非卫生健康合作的目标追求。

非洲的医疗卫生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由于贫困、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源不足等多方原因,非洲是全球医疗卫生状况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体系健全、响应及时、运转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例如2021年数据显示,全球估计有2.28亿例疟疾病例,约95%发生在非洲,四个非洲国家占全世界疟疾死亡总数的一半多,分别为尼日利亚占、刚果(金)、坦桑尼亚占和莫桑比克;结核病患者非洲占世界的23%,在中非共和国、加蓬、莱索托,每10万人口中有超过500例;此外,非洲还存在诸多其他热带传染病,如拉沙热、登革热、河盲症(盘尾丝虫病)、血吸虫病、锥虫病和麻风病等,这些传染病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已被消灭,却仍在非洲国家盛行。据世卫组织估计,非洲仅有全球3%的卫生工作人员和不到全球1%的财政资源承担了25%的全球疾病负担,是世界上疾病负担最为沉重的地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全球宏观经济不平衡加剧、南北鸿沟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冠疫情吞噬了过去十年全球发展成果,亦使发展中国家遭受重创。非洲国家面临着以下情况和挑战:一方面,新冠疫情使非洲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目前复苏仍相对缓慢,政府债务负担持续加重。这使得诸多非洲国家国内财政的卫生预算投入变少,对外部卫生援助资金高度依赖;另一方面,非洲在新冠疫情期间同时出现猴痘、埃博拉、鼠疫、黄热病、拉萨热等疫情,并长期面临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的威胁,使其疾病负担持续加大,甚至更为严重。例如世卫组织报告显示,新冠疫情使非洲疟疾诊出率下降了4.3%,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疟疾死亡人数增加了13%。这也使得全球健康发展鸿沟不断加大,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严重受阻。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2022年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目前距离203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过半,但几乎所有关键指标都无法如期完成”;世卫组织今年五月发布的报告称,“由于新冠大流行对全球健康造成损失,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持续放缓。”

中国一直是非洲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合作伙伴,中非医疗卫生合作又是其中最闪亮的“名片”。自1963年以来,中国持续向非洲派遣医疗队,目前在非洲45国派有46支医疗队执行援外任务,队员有近千人,共100个工作点,诊治患者累计超2.3亿人次;自2015年以来,中国同非洲41个国家的46 家医院建立了对口合作的关系,旨在培养当地专科骨干团队、提升专科诊疗服务能力;此外,中国还向40多个非洲国家派遣短期医疗专家组开展义诊服务,依托援外医疗队和援建医院开展妇幼健康示范项目,还帮助非洲国家升级现代化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则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应对各种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特别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树立了合作抗疫的典范。

世卫组织曾明确提出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有六大基石,即医疗服务提供、卫生人力、医药产品、卫生筹资、卫生信息、领导与治理等。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卫生援助与合作主要侧重在促进医疗服务的提供、开展卫生人力合作、促进医药产品可及等领域。根据当前非洲国家遭遇的新形势、新挑战及世卫组织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定义,中非可在以下方面深化和拓展合作,为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其一,深化中非公共卫生体系合作。通过参与非洲疾控中心建设,支持非盟及各个非洲国家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同时,统筹整合相关医疗援助资源,对区域内重大传染病的开展中非联合防治研究,实施相关的防治计划,切实提升区域内民众的整体健康水平。

其二,推动中非医疗信息化共享与合作。新冠疫情凸显了发展中国家对健康信息化的迫切需求,而近年来非洲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上述合作成为可能。可针对非洲的现实需求提供适宜的产品、技术和服务,通过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方式将诊断、治疗等线下行为移到线上,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提升非洲基层医疗水平。

其三,拓展合作伙伴,不断提升话语权。建议加强与国际组织、国际发展援助伙伴及国内民间组织等开展务实的三方、多边合作,并撬动更多国际资源支持南南卫生合作;同时,应充分利用多边机制和平台,对相关全球健康议程设定、规则制定、技术标准设置等方面,贡献中国与非洲的智慧和经验,提升双方的国际话语权。

(田牧野,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晗】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