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经贸合作“成绩单”硕果累累: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
“十年间,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写意画’转化为‘工笔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
从事和研究外经贸领域工作50年,魏建国如今也是“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参与亚投行、粤港澳大湾区、中国自贸试验区和自贸试验港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他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将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强大力量,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发挥货物贸易的巨大优势、持续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深入共建国家,做好“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点和交汇点。
有效释放我国各大区域开放潜力
南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经历了怎样的重要变化?
魏建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出现了三个大的变化。一是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二是从愿景转化为现实,10年来迈开了坚实的、可喜的一步;三是从宏大的“写意画”转化为细致的“工笔画”。
这三个变化,对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让国内各区域的开放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比如,西北、西南等一些沿边地区从过去开放的末梢变成了前沿、从尾巴转向了龙头;又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在广东,通过加快陆海、内外、东西的联动,推动我国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大格局。
特别是我们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写入到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中,已经得到了全球广泛的认可,以及国际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而且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实践建设,也提升了全球互联互通的水平,推动了国际投资贸易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下一步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正能量和新引擎。
南方+: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魏建国:倡议提出以后,各个共建国家都积极响应。我国始终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十年来,我认为有三大方面的成果值得重视。
第一,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与共建国家共同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项目建设,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在贸易投资方面,中国正着力建设统一大市场,让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发挥作用,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很大商机;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
融资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成员数量已增至109个,覆盖世界人口的81%和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5%,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融资平台。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影响力、使用率越来越高,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正在打开新的局面。
第二,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努力,当前全球对于中国提出的和平倡议、安全倡议、发展倡议的理念越来越信服,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越来越有吸引力。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首先得到广泛支持,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新。
第三,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倡议,也是一个有力的公共产品。当前世界各国谋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应对当下的发展挑战、解决金融体系脆弱性风险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为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不断增强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信心和人类向前发展的信心。
通过共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南方+:您曾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厚望。为什么您认为这将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最大贡献者?
魏建国:联合国提出,要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望,解决贫富差距、南北差距、地区差距的问题。全球经济复苏必须依靠全球共同努力,进一步发挥全球各国的优势。我始终认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将会在全球兴起,“旗手”就是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是新起点。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发展中国家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里面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利益要得到保护、权益要得到认可、地位要得到稳固,他们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要得到增强,都需要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完成,而“一带一路”就是绝佳的平台。
南方+:当前全球形势复杂多变,如何持续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魏建国: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的道路较长、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风险增多等主要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发扬斗争精神,勇于开拓进取,主动求新求变。
具体行动上,我认为需要做到4句话。首先是抓落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互联互通合作,探索与“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方法,共创发展机遇,共谋发展动力。
其次是开新局,不仅要保持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互联互通等传统领域合作,更要培育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新增长点,努力创建新空间。
再次是防风险,加大对境外投资项目的风险防范力度,抓好风险防控制度的落实,引导“走出去”的企业树立主体意识、履行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海外经营,加强风险源头的管控。
最后是促交流,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生命力,进一步增强共识、凝心聚力。
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点和交汇点
南方+: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开放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应如何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更大作为?广东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
魏建国: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好三大作用。第一,要做好“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点和交汇点。一方面,什么是战略支撑点?就是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不断拓宽从中国到东盟、到中东、到非洲、到欧洲的经贸合作之路。以跨境电商为例,我认为中东市场是跨境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全国第一的广东,要率先抢抓这片“蓝海”的机遇,既要做货物的贸易,也要做科技的服务。另一方面,什么是交汇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者在国内的重要交汇点,就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不仅要面向海洋,转过头来也要面向西北内陆,打通东西两面的通道,激活交汇点的作用。
第二,不仅要发挥货物贸易优势,更要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当前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出口基建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更要思考如何提供专业服务和解决方案。比如其他国家建设一座智慧城市,我们不仅要向其出口成套设备,还要提供设计布局、系统运维、融资、施工等全方位的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完善且质量较高的设计、施工、贸易、科技、金融、医疗、教育、航运、文体等人才队伍,在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优势明显。
第三,所有的贸易产品背后都有强大的文化支撑,要持续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让中国文化深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岭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在东南亚等地区的传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未来需要进一步深挖大湾区文化内涵,持续加强与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更多文旅合作项目落地发展。
(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