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约160万件,继续在全球总量中占近半数,居世界第一。另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中国有效发明专利量累计达到456.8万件,也居世界第一。中国位列《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榜第12位,其中6个指标排名世界第一。
11月7日在重庆闭幕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两则新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也看到了中国负责任、合作解决全球发展难题的大国担当。
当今世界,随着百年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命运交织、休戚与共,尤其是面对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人类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挑战时,各国越来越需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开放共享。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手段。加强科技创新主体深度协作、互学互鉴,推进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同突破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科技难题已成当务之急。
因而,中国首次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呼吁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倡议》说,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科研诚信,尊重科研伦理,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新兴技术发展包容与审慎管理。携手推动数字时代互联互通,加快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国致力于为世界贡献更多科技创新公共产品,积极牵头组织和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大型先进科学设施和装置的共建共享。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中国就正式发出邀请,欢迎所有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合作,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中国预计2030年前实现登陆月球的目标,未来也会“正式邀请国外航天员一起参与登月飞行任务,共同探索浩瀚宇宙。”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社会关于知识产权、数据隐私、科研伦理、科研诚信等问题的探讨,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科技向上向善,为全人类造福。今年是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50周年。
50年来,中国相继加入《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专利合作条约》《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和版权方面的《马拉喀什条约》,签署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实现244个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上海、福建、海南三地法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建立合作。
据统计,2022年民众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满意度为81.25分,较10年前提高17.56分。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2》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状况达到“充分”或“优秀”水平。国外申请人在华布局知识产权的意愿不断增强,近10年共有11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申请专利25.3万件,年均增长5.4%。
中国致力于为世界贡献更多创新解决方案,加强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方面的合作,与各国联手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共享新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
数据显示,中国已与8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卫生、交通、材料、能源等领域共建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共建国家建成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70多个海外产业园。中国面向东盟、非洲、拉美等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累计举办技术交流对接活动300余场,促进千余项合作项目落地,累计培训科技和管理人员1.6万人次。
“推动科技创新”是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而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之路。我们应立足自主创新大格局,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瞄准全球主要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开辟多元化科技合作渠道,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我们坚决反对将科技合作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反对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实施科技霸权霸凌。我们倡导共建创新伙伴关系,共育创新增长动力,共造开放创新生态,共治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