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赟宗  >>  正文
中国优化签证政策,展示包容开放大国自信
田赟宗
2023年12月02日

11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方决定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间,上述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不超过15天,可免办签证入境。

11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了外国护照在线身份核验服务及此前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推出英文版等一系列优化外籍旅客出行服务措施回答:中方致力于扩大中外人员交往,一直努力为外国人来华旅行、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中国走走看看,包括乘坐高铁出行,亲身感受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果。

两则新闻,我们看到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如果说近期的服贸会、“一带一路”论坛、进博会、链博会等是中国从大处着笔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工笔画,那么各项优化服务政策措施则是从微处着墨的细绘描摹,最终都是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单从免签来说,单方面免签实际上是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让外国人“说来就来”访华成为现实,面对面交流成为常态。今年,我国已宣布对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第一批是新加坡和文莱。第二批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再加上马来西亚。除第一批和马来西亚是东盟成员国外,5个都是欧盟成员国,而东盟和欧盟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这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国家直接单方面开放免签,有助于增进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也鲜明地传递出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国家高端智库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所长薛天航评价道。

据了解,2023年以来,中国相继出台多项优化入境旅游发展的措施。中国外交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临时性免采指纹,减少7个大项、15个子项外国人来华签证申请表填报内容。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全国77个城市99个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口岸签证业务,并优化过境免签及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目前已有近100个驻外使领馆实现“随到随办”。 

免签也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法新社报道说,法国外长科隆纳对于中方的此项宣布表示欢迎,称这是“极好的消息”。法国外交部门24日宣布,拥有硕士学位的中国人,无论其文凭是法国的还是中国的,都将能够从法国获得为期五年的旅行签证。条件之一是至少在法国学习过一个学期。《今日自由马来西亚报》网站也报道说,马来西亚外交部表示,对于中方的免签新政,马方将给予同等回应:中国公民将被允许在没有签证的情况下在马来西亚停留长达30天。德国《经济周刊》网站则称,德国公司现在希望中国能在试行阶段结束后“完全取消对德国公民的签证要求”。

而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需要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努力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改革。

从这个意义上说,单方面免签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推动商品、服务、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开放,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志制度性开放,推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创新性开放全面展开。向世界展示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共赢的坚定决心,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共识更加明晰,让世界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1月至10月,中国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0.3%、94.6%、90.0%、66.1%和33.0%。

自二季度以来,国际机构纷纷对中国经济表示看好,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更新报告中率先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预测的4.8%上调至5.3%。在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速快于预期的利好趋势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日前分别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调高至5.4%和5.2%。更多商业机构陆续跟进,摩根大通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5%上调到5.2%,摩根士丹利将这项预期从4.8%-4.9%上调至5.1%,花旗集团从5%上调到5.3%,瑞银集团从4.8%上调至5.2%,日本野村证券从4.8%上调至5.1%。综合来看,相关机构均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以上。

最后,从历史大势时代潮流来看,世界经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是大方向,中国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只有打开国门搞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诸多优质资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然而,我们也必须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IMF在10月10日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速的基线预测值将从2022年的3.5%降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远低于3.8%的历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

这除了受到经济因素、新冠疫情等影响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以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等因素也在起作用。还有人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所谓的“新全球化”或“去全球化”思想,无论是美国说的“脱钩”,欧洲说的“去风险”,还是日韩说的“经济安全保障”,本质上都是想要“去中国化”。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必须要警惕世界再次形成两大平行的经济贸易产业体系,防止全球经济碎片化。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顺应大势、主动作为,充分利用机遇,推动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为全世界提供服贸会、“一带一路“、进博会、链博会之类的新的公共产品,开门搞创新,合作促发展,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吕佳珊】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