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4月8日,英国和法国签订了一系列协定,这些被称为“诚挚协定”(Entente Cordiale )的条款将两国有关殖民地问题的“谅解”落实到纸面上,就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权达成了一致,包括埃及、摩洛哥、马达加斯加、中西非洲、暹罗(泰国)等地。如:法国方面“不妨碍大不列颠在埃及的活动”,英国方面则承认“维持摩洛哥的和平是法国的职责”。
英法这对斗了几百年的冤家,之所以“谅解”,因为此前他们还沉迷于争夺“天下第一”的游戏里,猛然抬头才发现,自己连“前三名”都快保不住了。
其实,从经济上讲,美国在工业总产值上,早在十年前的1894年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到1900年,美国已经占世界工业产值的30%,而英国占20%,德国为17%,法国只占7%。
面对美国的崛起,英国起初并不上心,或者说日不落帝国依旧陷入在迷思之中。一方面美国远在新大陆,奉行孤立主义。另一方面,虽然经济上被美国超过了,但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的军事霸主。比如,就规模而言,1904年英国海军拥有600余艘大小舰艇,核心力量为31艘战列舰,当时的总吨位为173.42万吨,远远超过当时世界第二法国(71.63万吨)、第三美国(61.80万吨)总吨位之和。
真正让英国伤脑筋的是欧洲大陆上、法国的邻居——德国。
1862年9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9年后,1871年一个统一的德国出现在人们面前。德国的迅速崛起正如俾斯麦公开宣称的那样: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那无比强大的威力,普鲁士必须保持威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以演说与多数人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
1904年的德国,经济蒸蒸日上,工业产值超过英国只是时间问题。尤其是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德国一下子就走到了世界的前沿。
虽然英法两国看不起威廉二世暴发户式的野蛮专制,但德国人同样痛恨英法在殖民地问题上的虚伪。
在非洲大陆,德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殖民运动,并为了摩洛哥两次和法国交手。在亚洲,德国抢占了中国的胶州湾,并计划修造巴格达的铁路以便于从伊朗延伸到印度。在太平洋上,德国海军也学习英国人,在许多小岛上插旗子。
1904年,德国发布了《舰队法》。按计划,到1904年4月1日以前,德国将以4.89亿马克,新建计战列舰7艘、大型巡洋舰2艘与小型巡洋舰17艘。更重要的是,要求舰队的更新淘汰速度大为提前,即战列舰与岸防装甲舰每隔25年,大、小型巡洋舰每隔20与15年必须加以更新。如果按照这个法案的执行,德国海军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面的更新换代,即便军舰总数不增加,战力却翻了一倍。这种建立在技术能力与工业实力基础上的隐形的军备竞赛,是英国最头疼的。
“德意志的未来在海上,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海神手上的三叉戟。”这种从大陆转向海洋的扩张性政策,使得英国、法国、俄国迅速的取得相互的妥协并形成了同盟。
其实,在欧洲大陆纵横捭阖的竞争浪潮中,英国最初奉行的是合作不结盟的"光荣孤立"政策。1896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乔治·戈申在讲话中就曾使用 “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来描述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的本质就是要保证英国的国家利益、保证英国在欧洲的支配权和领导权,并借助这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来保证英国的世界第一强国的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地位,推动英国国内及其所属殖民地的经济发展,进而达到支配并领导世界的目的。
当然为了维护这种世界霸主地位,任何形式的外交政策、经济手段乃至军事威胁也都是可以改变的。
1902年,为了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反对俄国在远东扩张,英国和日本签订《英日同盟条约》,这等于放弃了“光荣孤立主义”。1904年2月8日,日本在英国的支持下,未经宣战突袭俄罗斯驻扎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1904年4月8日,英国选择跟法国签订《英法协约》。三年之后,英国转而又跟俄国签订了《英俄条约》,至此形成了一战前的协约国集团,其核心还是针对德国。
到1914年,“两国之间必有一战”的舆论在英德民间不断扩散。直到萨拉热窝事件作为导火线彻底点燃了火药桶。
英国这种背离孤立主义,选择同盟的战略,在一战时期确实起到了削弱德国的目的,但却没有避免让自己逐渐成为美国的附庸。
和早期的英国一样,美国最初也是奉行“孤立主义”立场的。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就明确了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基本原则。他强调,欧洲的纷争在实质上与美国毫不相关,美国卷入欧洲的政治是极不明智的;美国应当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发展同外国的贸易关系时,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避免与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的同盟。华盛顿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孤立主义”一词,但他的继任者一直将其作为基本国策。甚至卷入一战后,美国国会依旧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并拒绝参加国际联盟,使威尔逊总统有关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夭折。
但实力上,此时的美国已经藏不住了。就在《芝加哥日报》记者首次用“孤立主义”一词批评美国对国际合作所持的消极态度的1922年,美国与一战的几个战胜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5.25:5.25:3.15:1.75:1.75,也就是:英国和美国的战列舰总吨位为52.5万吨、日本名列第三位31.5万吨、法国和意大利各17.5万吨。《五国海军条约》只规定了战列舰,其他军舰并没有列入其中。实际上,在总体实力上英国已经将世界第一军事强国让位于美国。
不久后“二战”爆发,美国最终参战,战争再一次削弱了新兴的德国、日本,顺带让“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体系”彻底崩塌了。
1948年6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范登堡决议》,决定在符合《联合国宪章》及其原则的前提下,支持集体和单独自我防御,并将在“自助与相互援助”基础上参与区域性集体安全协定。这个决议实际上为美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了绿灯。美国国务院法律顾问查尔斯·波伦感慨的说:“这个法案标志着美国孤立主义的终结。”
如今,距离二战结束已近80年,距离1904年已经两个甲子(120年),美国恰好又站在了当年英国经过的十字路口。
虽然我们喜欢将100周年作为重要的纪念日,但时间计量从来不是十进制。比如一小时是60分钟,一天是24小时,一年是12个月。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天干地支计时法,每60年一个甲子。今天就进入2024年了,借此回顾120年前的历史,让我们更有世事轮回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