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  >>  正文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外贸的“拐点”来了
魏建国
2024年01月16日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23年我国进出口“成绩单”。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2%。虽然只是微涨,但在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看来,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尤其是第四季度对欧盟、美国进出口回暖,说明我国外贸的‘拐点’来了。”

政策支持的叠加效应已经显现

魏建国表示,从去年的外贸数据来看,去年全年进出口规模逐季抬升,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强。到第四季度,又是一个月比一个月强,尤其是12月份达到了3.81万亿元,达到了月度规模的历史新高。

“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外贸的形势令人鼓舞。这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美国打压中国企业势头加剧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值得珍惜。”魏建国说,特别是去年四季度我国对欧盟、美国进出口回暖,释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那就是外贸‘拐点’已经出现了。也就是说,经过我们一年的努力,外贸已止跌企稳,表明我们稳外贸的政策叠加效应已经显现。”

魏建国表示,去年各地方各部门在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拿出了一些“硬招实招”;同时我国也有着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要抓住“拐点”出现的机会,更加努力把上升的趋势尽快在今年转化为更好的发展,“不仅要稳住,而且要迎势而上。”

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将进一步提升

当前,外部需求仍然低迷,多个国际机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整体上不如疫情前。比如,此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7.5%,2024年仍然“高度不确定且总体悲观”。

对此,魏建国表示,一方面,中国外贸一路走来,一直面临着外部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以及美国在高科技上与中国“脱钩断链”等“拦路虎”,但这些都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实质影响。2024年,我们不过是遇到了相同的情况。总体来看,外部需求的持续低迷仍然是制约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也对我国出口造成影响,出口还会面临不少困难。但在政策支撑、产业优势、各方努力之下,我国出口的综合竞争优势会继续巩固。

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整体表现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保持这个成绩,说明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在提高。他认为,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比2022年大,从目前的预测来看,2024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以及所占全球经贸的比重也会增加,“说明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新引擎。”

他表示,未来全球制造业、技术、资本、人才东移将加快,这将给中国消费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的国际吸引力。

做强“中间品贸易”有利于扩大出口潜能

2024年外贸持续向好发展该如何发力?魏建国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的具体部署中,拓展中间品贸易不仅被首次提出,还排在了首位。“我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深挖中间品贸易潜力、扩大其贸易规模,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间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产品,比如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最为紧密的产品。魏建国举例,去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生产锂电池用到的电芯、生产光伏板用到的涂锡铜带就是中间品。”

“中间品贸易”是以前经常被忽视、但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商品很难完全在一个国家生产,往往是经过多层次、多个国家的流通制造而成。他表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拓展“中间品贸易”,就是看到拓展中间品贸易将有利于扩大出口潜能,是当前形势下贸易强国的重要抓手。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中间品出口第一大国,中间品对外贸增量的贡献接近六成。拓展中间品贸易,不仅能更加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高度成熟的优势,也将释放我国超级大市场的优势,在区域合作的加强中推动实现新型的全球化。随着中国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有些最终产品的一部分也可以拿到欧美去加工,形成全球的分工调整,从而进一步扩大进出口、吸引外资。

“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最适合做强做大中间体贸易的国家。”魏建国说,中国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并且正在全球价值链中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具备良好的国际物流基础;具备强大的科研队伍,创新能力较强。这三个条件是发展中间品贸易的基本条件。当前拓展中间品贸易,中国有基础也有空间。

他认为,中国的中间品贸易在未来5~10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表明中国外贸的动能还有不小的潜力尚待挖掘。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