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以差异化考核机制助推央企提升内在价值
王 鹏
2024年02月20日

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2024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会议提出,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下称“央企”)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即统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一企一策”签订个性化经营业绩责任书,引导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差异化考核机制标志着央企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国资委新增考核内容包括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全面推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和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等内容。这一举措适应了央企改革新阶段内在要求,体现了国资委对央企市值管理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此举有望进一步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强化价值管理,提升央企核心竞争力,破解央企改革难题,提升央企价值创造能力。

全面实施差异化考核机制的新背景

首先,央企改革深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央企改革不断深化,更加注重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从改革任务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这方面主要是巩固前一轮三年改革行动所取得的成果,重点解决“从有形到有神”的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央企高质量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推动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来运营。二是功能性改革任务。主要是聚焦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推动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全面实施“一企一策”差异化考核机制是增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科学性和一致性的重要结果,是央企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动央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更好的市场表现、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央企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2023年,央企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两年破万亿。2023年前三个季度,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投入科研资金达到2885亿元,户均7.8亿元。2023年提出的“一利五率”考核指标,强调了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突出了央企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企一策”在坚持“一利五率”的基础上,根据央企功能定位、行业特点、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增加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深化分类考核、分类核算。“一企一策”差异化考核不仅解决科技创新的投入与利润增长的平衡问题,更加精准地引导央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加大投入,培育新质生产力。

差异化考核机制对提升央企内在价值的重要作用

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以差异化目标导向促进央企增加内在价值。“双加分”机制即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首先,“双加分”机制关注了央企经济增长和效益提升。效益考核指标注重央企经营效率,促进央企优化配置,降低费用成本,实现更好经济效益增长。其次,提质增效特别奖这一加分项能够促进央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产品研发、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促进央企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动转型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链变化,积极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央企价值创造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第二、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标准,以高效治理促进央企增加内在价值。全面推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国资委再次传递出“深化市值管理纳入考核标准”的信号,代表国家对市值管理纳入考核的态度从“鼓励、支持”转变为“深入、要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央企改革。与此前在企业层面对市值管理考核不同,本次考核机制首次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更加强调央企市值管理对市场情绪的引导作用。将央企负责人的利益与央企市值深度挂钩,迫使负责人高效地治理企业,形成“高效治理-央企业绩改善-价值增加-市值管理有效-负责人完成考核-高效治理”的传导路径,有助于央企加速专业化经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盈利能力,进一步强化市值管理的能动性,提升中特估央企的核心竞争力和内在价值。

第三、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以科学客观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央企增加内在价值。首先,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说明对央企考核不仅重视最终的市场表现,同时关注过程是否科学规范有效。既要注重结果导向也要注重市场规律,促进央企合理运用市值管理的工具和方法,遵循客观规律,实现价值创造。同时,强调通过对业绩考核优劣的企业分别进行激励和约束,激发央企提升市值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在企业间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促进市值管理考核体系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第四、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以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标准促进央企增加内在价值。从赋权松绑减负、强化正向激励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保障企业长期稳定投入,集中优势资源冲锋,多出快出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一企一策”考虑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研发难度和研发周期等差异性,平衡了科研投入和利润增长的矛盾,统筹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首次强调了央企科研转化能力,倒逼央企加快提高科研转化率,促进央企产出提质增效。差异化考核机制通过科学的考核标准调动企业科研投入积极性,提高研发水平,提升央企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提升央企内在价值。

第五、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增长点促进央企提升内在价值。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2023年,央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在光伏制氢、碳纤维制造、汽车芯片等领域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一批新企业,在电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动一批重组整合,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央企的重要增长点。央企考核指标应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聚力优化战略性新兴布局。国务院国资委将央企承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任务视同主业管理,加大投资授权,设置专项考核指标,引导央企加快布局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同时,强化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考核强调了国资委对央企布局新兴产业成长性的肯定,提振央企发展信心;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投资回报要求,促进央企坚持长期战略目标,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三、对于差异化考核机制落实的建议

(一)对于央企市值管理的建议

强化央企市值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优化业务结构。剥离非主营业务,聚焦主业,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二,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积极与投资者交流沟通,及时做好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第三,合理运用资本市场工具。运用包括股票回购、增发、股权激励等方式,合理运营资本市场工具,实现资源的集中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提升公司市场价值和股东回报。第四,加强品牌建设,激励企业练好内功、外塑形象。在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对于央企产业链关键环节考核指标的建议

在研发和创新环节,旨在考察央企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关注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投入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新产品开发周期等指标。在智能制造环节,旨在考察央企生产智能化水平,可以评估央企引入智能化技术和系统的程度,包括智能设备、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衡量数据化水平方面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在绿色发展环节,旨在关注央企节能减排,可以考察环保投资占比,单位产值能耗下降率等指标。在市场拓展环节,可以从新兴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等指标,考察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市场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在产业链协同环节,可以通过央企产业链整合能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上下游合作深度与广度,产业生态构建,产业内联盟和产业平台搭建等指标衡量。在人才培养和引进环节,高端人才引进数量,员工培训投入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指标值得关注。

四、下一步工作

在差异化考核机制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首先,考核指标需具体明确,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避免评价主观模糊。其次,考核指标需与战略目标一致,确保各个部门和个人努力方向与企业整体发展方向相符合,确保央企内部发展目标与我国经济战略发展方向相符合。第三,考核指标需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央企在提升短期经营指标的同时需统筹长期战略布局,实现企业市场份额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企业长效发展。第四,考核指标需兼顾内外部环境,指标既需要针对性考虑企业内部情况,也需要动态调整以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此外,考核指标需平衡激励约束,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风险。

【责任编辑:吕佳珊】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