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制作的三集大型纪录片《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2月26日在央视财经频道(CCTV-2)首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播出,并在央视综合频道重播。分集题目为《以疏为进》《共赢新局》《阔步未来》,全面呈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意义和十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三地协同探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积极实践,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全景展现十年协同发展辉煌成就,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壮丽篇章
2014年2月26日至2024年2月26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意义重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第一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该片是如何解析这一发展战略呢?
首先开门见山,摆出问题:时光倒回十年前,“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曾是困扰京津冀地区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折射出强大“虹吸效应”下地区发展不协调的无奈。而越来越臃肿的北京,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生态环境严峻等“大城市病”也日渐严重。华北大地上,这种失衡正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缩影。
其次,高屋建瓴呈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的辉煌成就。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作为地缘相接、文脉相连的“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十年协同发展变化巨大。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持续升级,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随着经济发展,京津冀三地居民收入均实现可观增长。十年来,三地着力提升产业协同水平,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格局,其中,北京市牵头氢能、生物医药2条产业链,天津市牵头高端工业母机、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2条产业链,河北省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2条产业链。
再其次,凸显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间,惠民政策不断加码,民生红利不断释放,三地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出行:主要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通达;接通了许多条以前各自为政的“断头路”,同城化效应显现。医疗:京津冀三地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生态: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近6成左右,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养老:三地异地养老更加便捷。京张高铁崇礼站的开通不仅是京津冀交通网络发展的新动能,更是崇礼地区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产物。这里曾是贫困村,而崇礼滑雪热潮和旅游热的背后,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脱贫致富,还让他们有了更好生活方式的追求。这也是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的见证。
二、“政论情怀,故事表达”,以匠心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小中见大,小切口,大情怀。开篇则从清华大学李天元教授的作品《雾霾》展开叙事,接着讲述河北摄影爱好者王汝春十年不间断拍摄每一天的天气,王汝春把十几年拍摄的照片整合在一起,汇总制作成了一张“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变化图”,可以看到一条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的轨迹。他的相册也由“追踪雾霾”改名为“追逐蓝天”。2021年,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该片从雾霾这个京津冀三地人民痛心疾首的集体回忆切入,生动讲述了生态环境在三地联防联控下明显好转。
其次,人文关怀,聚焦以人为本的典型实例。如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需要关闭,十多万人就业和安置怎么办?疏解绝不是简单的一关了之。为离开的商户找到安身之处,是国家战略宏大叙事下细致而微的温情笔触。在沧州把三万亩闲置盐碱地建设为新型批发商城,承接了京津来的个体商户。北京大红门市场疏解商户刘火球激动地说:“我们在沧州有三个店铺,一共加起来有270平,原来在(北京)一共加起来才30平,现在品类也增加了,营业额也增加了。”
再其次,让百姓说心里话。如住在燕郊的高海明讲亲身经历,过去凌晨4点半左右就得起床,再去车站等车,最长的时候能等一小时左右。就像冬天三九天,冻得很受罪。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政府打通了“断头路”修建了新的大桥,他的快巴从燕郊到国贸不到一小时,大大缩短了在路上的通勤时间。又如进京求医之难,对于河北秦皇岛的张女士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经历。2011年,13岁的女儿患上了神经纤维瘤,这种罕见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虽然可以通过手术切除,但却很容易复发。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一家人已经记不清为了做切除手术跑过多少趟北京。她说“去够了,真的去够了,对我来说上北京治病的路太漫长了”。2023年7月8日,天津市肿瘤医院秦皇岛医院项目落地,成为三地在河北省联合建设的第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也意味着,张女士一家终于可以结束长达11年的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级水准的诊治。让百姓说话,是该纪录片的重要特征,也是让人泪目的看点。
三、制作相对精良,画面饱满,剪辑流畅,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
该片制作相对精良,落实总台“思想+艺术+技术”和“满屏皆精品”的要求,使用4K超高清摄影机、航拍、无人机空中摄影、采用延时摄影、穿梭机摄影,移动轨摄影等多种拍摄方式,画面饱满,富有冲击力。如空中俯瞰壮丽的京城妖娆多姿,壮观的雄安新城的巍峨,京津冀交通大动脉的繁忙与高铁的风驰电掣,渤海之滨港口吊车自动化的快速装卸,产生一种动态的壮观美。与之对照的是,片中也有舒缓的镜头,碧绿茂密的植被、盛开鲜艳的花朵与白洋淀荡漾的碧波,构成了一幅京津冀美好生态全景图。
该片剪辑流畅,节奏快,信息量大。音乐的抒情性和解说词的政论与抒情表达,给作品增加了一定魅力。
在美学方面,从某种意义而言,“民生美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的中国讲述中被置于一种相对核心的位置。纪录片以一种真实记录的视角,唤醒了无数人对这十年生活的“集体记忆”,以21.6万平方公里养育的1亿多人的真实生活为蓝本,在构筑的视听影像世界中呈现一种自然流露的“民生美学”。
该片“全景式的叙事”和“微观叙事”相结合,展开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意义的解析,聚焦三地协同探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积极实践,通过影像我们可以看到摄影机正以一种延伸的视角丰富了我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辉煌成就的感知,编导以紧扣时代跳动脉搏的方式传达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和世界留下宝贵的时代影像纪录。(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