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数字赋能,促进就业:构建新时代公平普惠的就业服务网络
王 鹏
2024年03月08日

在数字化时代,构建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对于促进社会就业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至关重要。最近,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和改进基层就业服务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份文件设定了一个宏伟目标: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里,通过建立一系列示范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站点,快速构建一个纵向互联、业务互通、数据共享的新型基层就业服务体系。该目标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使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更加均衡、易于获取。

这份《意见》提出五个主要任务,不仅关注服务站点的实体布局,还涉及服务信息传播、服务力量下沉、服务模式创新和服务供给支持等方面。其中,“大数据+实地访问”的服务模式尤其引人注目,它展示了数字化工具在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中的潜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就业服务需求,并通过实地访问深入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该模式能够确保服务精确匹配并有效覆盖,为基层就业人群提供更加周到、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建设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需要空间的扩张、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及数据与技术的深度整合。《意见》的发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方式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的宝贵案例,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与传统就业服务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为实现更加公平、普惠的就业服务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意见》中提出的建立示范性基层就业服务站点的目标,不仅着眼于服务的基层扩展,而且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服务效能和扩大服务覆盖。在这个框架下,“小网点”不只是空间的延伸,更体现了数字化服务的能力。这些“小网点”在数字化建构的就业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通过整合大数据分析,能够为求职者提供精准的职业匹配和就业指导。这种基于数据的服务方式,深度挖掘劳动市场的需求与供应,实现最佳的人岗匹配。此外,“小网点”还应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分别用于自动化职业咨询、技能评估和保护求职者个人信息及就业合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一、网点下沉对基层就业服务的新机遇

再深入探讨,“小网点”内蕴含的“大服务”还应包括远程服务和便民措施的创新。例如,通过线上预约系统,求职者可以轻松安排与就业服务人员的沟通,这不仅提高了服务的可及性,还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为求职者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在线培训和职业咨询,大大扩展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在数字化建设就业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小网点”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通过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这些网点不仅能够实现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还能显著提高服务效率和求职者的满意度,从而为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数字化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将服务网点下沉到基层,并将其融入重点群体的“家门口”,不仅展现了服务覆盖的广度,也凸显了数字化手段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和提供多元化服务,结合创新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就业服务传递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求职者。尤其是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就业服务网点能够对劳动市场进行精准的需求分析和预测,为求职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确的职业指导及就业匹配服务。

数字化工具的运用,如在线预约系统和移动应用,不仅使求职者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就业服务,而且大大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此外,探索“嵌入式”服务模式,如将就业服务融入社区活动、教育培训及在线社交平台等,进一步缩短了服务提供者与求职者之间的距离,使就业服务更加贴心和生动。

通过依托各类平台,如社区服务中心、教育机构及在线平台,深入基层和群众中去提供就业服务,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城乡及不同群体的特定需求,还能通过实时反馈机制收集服务成效,实现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更能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数字化建设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基层下沉和“嵌入式”服务模式,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样化的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就业服务的精确匹配和高效传递,真正将高质量的就业服务送达重点群体的“家门口”和“心坎上”。这不仅推动了城乡就业服务的均衡发展,也为劳动者的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就业服务体系向着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二、“大数据+铁脚板”模式的价值

“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在就业服务下沉基层方面的实践,对于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在基层的渗透力和有效性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本地化的就业服务数据库,这不仅实现了对城乡及偏远地区就业产业特点的深入理解,还能根据具体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就业服务方案。例如,针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特征,可以提供专业的农业技能培训;对于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则可以重点提供技能提升和岗位推荐服务。此外,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了服务的专业性和贴心性,使得就业服务能够真正触及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劳动者。同时,利用互联网、移动应用等现代科技手段,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就业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还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服务效果的实时监控和评估。这种将科技与人性关怀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大数据在就业服务中的优势,如精确匹配和即时更新,也增强了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访问的功能,加深了对劳动者实际需求的理解和满足。

通过这些措施,就业服务信息的精准“递送”变得更加可行和有效,尤其是在满足城乡及偏远地区不同就业产业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就业服务的个性化和精确化。这不仅展现了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也为提升基层就业服务的覆盖率和满意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进一步促进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和优化升级。

三、服务模式多样化、普及化

探索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代理服务、远程服务等便民措施,在数字化建设就业服务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完善服务流程和加强技术支持,实现就业服务的高效率和广泛可及性。首先,建立多元化的预约渠道,包括电话、网站和移动应用等,确保每位求职者都能轻松预约服务。此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上门服务需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强调服务的标准化和安全性,确保每次服务都能满足高品质标准。

代理服务机制的推广旨在为求职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服务体验,通过与求职者签订明确的代理服务协议,确保服务流程的透明性和双方权益的保护。同时,远程服务的拓展,依托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进步,不仅提升了服务的便利性,也通过加强技术支持,确保了远程服务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这包括建立完善的在线服务平台、配备必要的远程服务设备,以及提供全天候在线技术支持,确保求职者在使用远程服务时能够获得及时的帮助和解决方案。这些便民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和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以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这些细致周到的服务流程设计和技术的有效运用,就业服务体系能够更贴近求职者的实际需求,实现线下到线上的无缝对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的整体效能和覆盖范围。这不仅体现了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也为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新的途径,确保每一位求职者都能享受到高品质、高效率的就业服务。

四、政府购买机制的有效性和高效化

在当前社会,公共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对于促进就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实施“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机制”,不仅代表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政府履行社会职责、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一机制,政府能够有效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把部分公共就业服务职能转移给具有专业能力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实现服务供给的多样化、专业化和高效化。

为了健全和完善这一机制,政府需要从完善购买服务的流程和标准入手,确保整个购买过程的透明性、公正性和高效性。这涉及明确服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方、制定合理的购买方式以及严格的服务监管和评估体系等方面。同时,加强对服务承接主体的培育和管理也是关键,通过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确保能够根据合同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此外,建立多样化的购买服务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就业服务需求,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措施。同时,资金保障和监管的加强,能确保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服务购买和执行,并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共享,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精确度,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服务中的问题,也为政府未来的服务购买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促进社会机构和企业的参与和发展,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广大求职者提供更专业、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进一步促进就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随着《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意见》的实施,我国在构建一个高效、公平的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一过程不仅显示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精神和行动力,也展示了数字化转型如何深刻改变和提升公共服务的供应与质量。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服务模式,这种独特的结合为基层就业服务的精确化和个性化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为就业服务体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效能。展望未来,随着这些策略和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均衡、普惠的就业服务网络能够全面展开,涵盖城乡每一个角落。这将为劳动者提供更便捷、精确的服务,促进其就业和职业发展,同时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社会机构、企业乃至每一位劳动者,都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最终,这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将不仅构建一个高效运转、反应灵敏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而且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就业氛围。通过持续的优化和创新,中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定将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潮中勇往直前,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和经济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吕佳珊】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