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统筹推进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探索数据产权、流通与安全治理的创新路径
王 鹏
2024年03月12日

近期,国家数据局政策和规划司发起了一项全面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征集活动,旨在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加速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及安全治理等关键领域政策文件的制定,反映出国家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的坚定决心。

数据资源的当前状况分析

在数字经济和信息化的大潮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如此,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利用在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阻碍了数据潜力的充分发挥。影响数据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障碍可从技术、政策和法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技术角度看,数据孤岛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障碍。不同的机构和组织在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上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这导致了数据间的难以互通和共享。此外,数据质量和安全性问题也是技术层面的重要挑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在政策层面,虽然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数据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数据开放和共享,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政策执行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政策指导性强,操作性不足,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标准;另一方面,关于数据共享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支持体系,使得部分单位和个人对数据开放持保留态度。

最后,法律层面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数据资源涉及广泛的法律问题,包括数据产权、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当前,中国的数据法律体系仍在完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和不确定性。例如,关于数据产权的界定不够明确,数据隐私保护与数据开放共享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规制尚不完善,这些都成为了数据资源有效利用的障碍。

成功案例的梳理与总结

数据确权、授权、共享和流通方面在中国各地的良好实践正在逐渐展现其价值,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的新模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杭州市的“城市大脑”项目通过整合城市管理、交通等领域的大量数据资源,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显著提升了城市交通效率,缩短了平均通行时间。

深圳市作为中国首批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城市,其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国际数据交换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建立数据出境审批和监测机制,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圳不仅确保了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还促进了数据的开放与流动。这些措施旨在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能满足国家安全和数据保护的需求,又不阻碍数据的自由流通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未来展望与基础性制度的形成

在当前数字经济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对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现状的理解和成功案例的分析,未来的发展展望应聚焦于构建一个全面、高效、安全的数据管理框架,以支持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框架:未来需要总结和推广国内外在数据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形成一套适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制度框架。这包括建立数据分类、评估、交易和共享的标准流程,以及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机制。

制定和完善基础性制度:明确数据确权、授权、定价、收益分配和流通的法律法规是未来工作的重点。这涉及对数据产权的界定,建立合理的数据授权和使用机制,制定数据交易和定价原则,以及确保收益公平分配的政策指导。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强调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需贴近实践:为了支持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必须贴近实践,既要充分考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难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以及定期的政策评估和修订机制,以确保政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建立多层次的数据治理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在国家政策框架下,根据地方和行业特点,探索和实施更具体化、个性化的数据管理和利用策略。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数据治理规则的制定,促进数据跨境流通的国际协同。

在当下数据驱动的时代背景下,数据要素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数据相关研究和实践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因此,政策制定和调整必须采取一种灵活适应的方法,以应对数据领域快速变化的环境和需求,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即在确保政策方向稳健的前提下,快速响应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适时进行政策的微调和优化。

【责任编辑:吕佳珊】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