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二十周年。中方愿同阿方一道,落实好首届中阿峰会成果,推进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于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通过《阿拉伯联盟宪章》成立。目前成员为22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阿盟作为中东最重要的地区组织,长期致力于在促进阿拉伯国家团结、维护地区安全、推进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发挥作用。
阿拉伯国家地处亚非大陆交汇地带,总面积约13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15亿,文化历史悠久,能源资源富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中国见证了阿拉伯文明由初创、辉煌、衰落再到探索复兴的阿拉伯王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世界分裂和衰落的时期、阿拉伯的民族国家体系时期四大发展阶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历史交往的主旋律。尤其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间,中阿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友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南南合作典范。
团结守正,并肩战斗
1955年,万隆会议开启了中阿建交的大门。中国支持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支持将巴勒斯坦问题列入议程、支持北非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到1990年,中国同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始终支持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帝国独立、和平中立、自主团结统一、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争端的主张,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犯和干涉。
冷战时期,中国重视发展和加强由埃及总统纳赛尔等首倡的不结盟运动关系,同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化合作,开启了发展中国家团结新时代,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1971年,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两阿提案”在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包括13个阿拉伯国家在内的76国投了赞成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04年,中国同阿盟建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0年,双方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2018年,双方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并在双边层面建立了12对战略性质的伙伴关系。2022年,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战略互信,维护和平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支持彼此维护核心利益,主张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反对外部干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尊重和支持各国根据其国情和国力自主选择发展道路。
中东一直是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之一。21世纪,该地区的武装冲突占世界武装冲突总数的1/3。西方国家分而治之是动荡之源。正如阿联酋《国家报》报道,英法等国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议,“1916年的《赛克斯-皮科协定》开启了一个世纪的中东历史”。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美国取代英法成为中东的主要“玩家”,冷战时,中东成了美苏争霸选边站的冷战发源地之一。冷战后,美国独霸中东,强行推进政权更迭和所谓“民主”输出,通过发动战争、策动“阿拉伯之春”等,给中东带来了常年战乱深重苦难。
宗教问题政治化是西方挑拨矛盾的主要抓手。中东国家宗教矛盾主要表现,一是伊斯兰国家和以色列的矛盾,自以色列建国后一直持续至今;二是伊斯兰国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国家和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阵营争夺伊斯兰世界领导权的斗争,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持续发酵。
中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践行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沙特与伊朗和解。2023年3月,沙伊在中国支持下达成《北京协议》,三方发表联合声明。4月,在中方见证下,沙伊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即日起恢复已中断7年之久的外交关系。随之,中东地区掀起“和解潮”, 卡塔尔与其他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走向正常化,叙利亚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求和平、谋发展、反干涉成为地区国家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2023年10月,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11月轮值主席期间,发布《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推动安理会就巴以问题通过2016年底以来也是本轮巴以冲突以来首份决议。中国强调,当务之急是立即停火止战、保障人道主义救援通道安全畅通、防止冲突扩大。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支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土地换和平”原则和“阿拉伯和平倡议”,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中国秉持人道主义、政治解决、多边主义、标本兼治的大方向,从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到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再到落实巴以“两国方案”的三点思路,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阿盟坚持对华友好。自2002年9月第118届外长会起,历届阿盟外长会均发布涉华决议。自2006年3月第125届外长会起,绝大多数外长会涉华决议均写入支持一个中国原则。自2018年3月第149届外长会起,历届外长会涉华决议均提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21年9月第156届外长会起,历届外长会涉华决议均赞赏中国在中东地区所做外交努力。
在病毒溯源问题上,阿盟十余个成员国联合全球近百个国家,联名致函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要求维护中国同世卫组织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反对把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在台湾、新疆、香港、人权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阿拉伯国家始终给予中方坚定有力的支持。
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时,中阿始终携手同进。今年,阿盟国家埃及、沙特、阿联酋正式成为金砖大家庭成员,进一步壮大“全球南方”力量,使扩员后的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将占世界总量的37.3%,超过七国集团的29.9%。
合作发展,文明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而共建“一带一路”是践行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提出10年来,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相关合作文件,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
作为历史上丝路文明的重要参与者和缔造者之一,阿拉伯国家身处“一带一路”交汇地带,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便获得阿拉伯国家的热烈欢迎和率先响应。阿拉伯国家把各自的发展愿景与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相对接,科威特是最早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联盟是首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地区组织,已实现22个阿盟国家“全覆盖”,阿盟外长理事会连续13次通过决议强调阿中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中阿集体合作的“金字品牌”中阿论坛,二十年来,也为促进中阿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报道,中国是阿拉伯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阿贸易额从2012年的2224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4314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中阿双向投资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新增直接投资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阿拉伯国家新增来华投资10.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9倍。
中阿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实施20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打造了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中国沙特延布炼厂、阿布扎比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等一批基建项目,合作成果惠及了双方近20亿人民。
中阿在青年、宗教、政党、新闻、教育、文化、卫生和广播影视等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合作。2013年以来,中国已为阿拉伯国家培训各类人才2.5万,向阿拉伯国家提供约1.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派出医疗队80批次,医疗队员近1700人次。截至2022年10月,已有4个阿拉伯国家宣布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5个阿拉伯国家在当地开设中文院系,13个阿拉伯国家建有20所孔子学院。2013年以来举办了24项机制性人文交流活动,不同文明美美与共、包容互鉴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和“伊斯兰恐惧症”。
中阿是真朋友、好伙伴。提炼跨越千年、历久弥坚的中阿友好精神,守望相助是中阿友好的鲜明特征,平等互利是中阿友好的不竭动力,包容互鉴是中阿友好的价值取向。中国将继续支持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战略自主,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挥更大作用,愿同阿方一道,落实首届中阿峰会成果,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