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赟宗  >>  正文
炒作“产能过剩”包藏祸心 阻碍全球绿色转型
田赟宗
2024年05月01日

近来,一些美国政客、媒体彼此呼应,肆意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将中国自主发展积累的比较优势歪曲为“不公平竞争”,把中国造福全球的优质产能抹黑为“冲击世界经济”,包藏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危害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体系,阻滞全球绿色转型,动摇气候变化合作信心,可谓用心险恶,害人害己。

抹黑打压中国产业,彰显经济霸权

反复炒作中国“产能过剩”,污蔑中国产品“全球威胁”,这只是并不高明的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伎俩,明显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其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力推所谓的“去风险化”政策的延续。真实目的是要打压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以不正当手段维护其在全球产业链中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彰显其经济霸权。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不过是“美国利益至上论”的扭曲表达。

回顾历史,各国只要被认为“损害了”美国利益,美国均会以各种名目进行指责,以各种方式进行打压,反映出其根深蒂固的零和思维以及一家独大的霸权逻辑。如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日本纺织品、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影响力的日益增大,美国出于维护霸权需要,动用反倾销关税,强迫其自愿限制出口、自愿扩大进口等手段,对日本相关行业开展系统打击。

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重心逐渐从西方转移到东方。美西方认为其数百年来通过科技、金融、军事、殖民等手段构建固化的“中心-外围”产业分工体系面临挑战,竭力遏制中国发展,甚至不惜“脱钩断链”,扭曲全球经济结构布局的自由调整,将“中心-外围”的不平等关系经济化、固定化甚至试图永恒化。

破坏全球化经贸合作,操控重塑“去中国化”国际经贸格局

中国产能并不过剩。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2024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2%20243月,我国制造业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8.9%。据英国媒体分析,2023年,中国比亚迪集团、特斯拉上海工厂和上汽集团等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相比之下,韩国现代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仅为23%,起亚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仅为25%。中国新能源头部车企在产能利用率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中国的产能提升不仅有助于满足国内需求,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差异,在产业层面存在很强的产业互补关系,中国的规模优势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长期利益着眼,既促进落后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产能,从而将加快合作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促进其向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塑造比贸易往来更加密切深入的互联互通网络,共同建设相互依存、互利多赢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然而,这并不是美国乐见的,因而,美国企图一边对中国经济发展政策施压,一边为其贸易保护政策造势。美国2022年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宣布将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为包括美国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税收激励和补贴,并将中国等国家排除在外。而总额达2800亿美元的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对美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和税收优惠,其中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华正常经贸与投资活动,具有明显的歧视性。美国动辄对他国发起调查的301条款,更是典型一种经济霸凌行为,自己发起、自己调查、自己裁判、自己执行,扰乱了国际贸易秩序,引起国际公愤,被世贸组织裁定违反规则。

美国霸权焦虑之下的这种政策进退失据,“自相矛盾”和“双重标准”,是典型的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最终可能损害各国的共同利益,只会造成多输的局面。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直言:“这种论调走向极端,将导致国家之间没有贸易,对世界而言将是一场经济灾难。”

阻滞全球绿色转型,动摇气候变化合作的信心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已有130多个国家宣布到21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绿色发展带来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产能不足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一大瓶颈。要实现绿色转型,首要任务是将“绿色溢价”降至负值,即确保清洁能源成本低于化石能源,以激发市场采用清洁能源的动力。但新能源行业设备投资占比高、技术研发投入大、依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性使很多国家却步,目前,中国是唯一充分发挥新能源行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国家。

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中国贡献了全球大约80%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同时贡献了全球大约80%的电动汽车电池产能,并且中国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方面也非常积极。欧盟驻华代表团近期发布的报告揭示,绿色合作已成为中欧合作的核心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中国高质量的清洁能源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还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有效解决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据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超28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

然而,世界对新能源的需求巨大,现在的产能远远达不到。无论是世界能源署去年发布的《2023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还是彭博今年发布的《2024年能源转型投资趋势》报告,其中都认为,当前世界对清洁能源投资水平远不足以让全球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相关投资缺口高达60%70%。以“产能过剩”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只会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害新兴产业成长发展,增加本国低碳转型成本,拖累世界绿色发展步伐。

绿色产业发展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既无益于本国产业转型升级,也无助于缓解国际产能矛盾,反会危及全球供应链稳定,破坏全球气候议程,甚至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才是真正的制造“风险”,危害全球。

(田赟宗)

 

【责任编辑:王辉】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