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  正文
CGTN纪录片《一边是蓝海 一边是绿洲》生动讲述南海大美生态背后的故事
王永利
2024年07月05日

在南海成为舆论热点之际,总台独家推出CGTN出品的纪录片《一边是蓝海 一边是绿洲》聚焦南海生态保护故事,用真实事例,生动讲述了三沙市渔民把多座荒凉的小岛变为绿洲,其中赵述岛变成国家级“和美海岛”,还讲述了他们因地制宜改善土壤,从种树失败中摸索出用椰糠和珊瑚沙混合埋入根部的技术,让寸草不生的荒岛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椰林,讲述了海龟保护者为海龟创造理想产卵家园的故事,讲述了科学家通过有性繁殖和断枝繁殖珊瑚礁技术,潜入海底“植树造林”,在我国南海开展了大规模的珊瑚礁人工修复工作,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生态保护之歌。

十年间多次“零距离”跟拍,通过对比,真实呈现荒岛变绿洲的巨大变化

纪录片是时间的艺术,惟有长时间以真人真事为对象的跟拍和素材积累,才能真实准确细腻反映生活本质。纪录片《一边是蓝海 一边是绿洲》是一部历时十年“零距离”跟拍的纪录片,总台CGTN记者于2014年、2016年、2024年三个时间节点重访三沙市诸岛,拍摄采访了同一批渔民和这些岛屿周边环境的改善,因此,其记录真实可信度不容置疑,符合国际纪录片主流叙事标准,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十多年前的赵述岛,一片荒凉,寸草不生,除了沙子,环岛周围是海上漂来的垃圾,大多是标有外国商品标识的塑料袋塑料瓶和废弃物,海龟误食这些塑料袋造成死亡,恶臭在高温下弥漫。2012年7月24日三沙市成立,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三沙市岛屿建设者们,首要做的事就是清除垃圾,植树造林,抢救海龟,修复珊瑚礁,搭建可居住的住所。

渔民陈思毓、符名友等是镜头记录的赵述岛上的主人公,除了打鱼外,他们的职责还包括植树,捡海漂垃圾,救援海龟,保护鸟类。他们最初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喝的水和种树用水,都是从大陆运来的,发电机临时供电,时断时续。

但是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辛勤种下一排排半人高的椰子树苗。三沙市政府创意发起让广大网友网上认领树苗的活动。记者韩斌也认领了赵述岛上的一棵椰树苗。2016年记者再次登上赵述岛镜头记录了陈思毓、符名友等渔民岛上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全天供电,网络畅通,淡水充足。喝的是海水淡化后的纯净水,椰子树已成林。

而2024年记者第三次登岛访问他们,镜头记录了他们住进了绿荫环绕的一排排造型别致的二层小楼,他们爱称为“海景别墅”,楼房内现代化设施齐备,透过三口之家的全家福照片,洋溢着他们生活温馨的气息。

椰子林郁郁葱葱,已经挂果,果实累累。而记者韩斌2016年认领的那棵半人高的小椰树苗,也长成了参天大树,挂满了果实。

赵述岛渔民还通过休渔期等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让南海生态得到改善。在观鸟台,可以看到环岛绿林中各种鸟类,海鸥、大凤头燕鸥、白鹭鸶等等,应有尽有,密密麻麻,叽叽喳喳,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风景画,赵述岛被自然资源部评为国家级“和美海岛”。

永兴岛的建设为中国在南海的发展树立了成功样本。三沙设市后,马上就进行岛礁综合整治。首先是海岸线修复,然后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种植椰树和樱桃等,绿化面积达95%以上。如何提高树的成活率?靠从大陆运来土壤和淡水,成本高,成活率低。在无数次失败后,渔民们摸索出因地制宜,用当地椰糠跟珊瑚沙再加上一定的红土混合搅拌,埋入树的根部,吸水性特别强,起到了锁水的作用,而且把土壤彻底改善了。永兴岛每日处理后的550吨中水全部用于绿化,节约了淡水的成本,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

2017年三沙市政府试行了“岛长制”,试点首先在西沙群岛的七连屿展开。七连屿是一个弯月状的大礁盘,由赵述岛和西沙洲等7个主要岛洲组成。詹达丰是西沙洲“岛长”。西沙洲以前到处是白乎乎的一片沙子,连一棵树也没有。岸线周围一海里左右都是礁盘,没有航道,向岛上运送物资靠浮排拖。詹达丰带领渔民把椰树等树苗一棵棵用浮排拖上岸,他是“三沙纤夫”带头人之一。

而种树困难重重,狂风和海浪会推倒幼苗,沙土再将它们完全掩埋,淡水更是困难。他们靠收集雨水和海水淡化,让树木成林。如今长到30多米高,巩固了礁盘,即使再大的风浪,有树根系保护,避免了水土流失,如今西沙洲的绿化面积已经超过90%,曾经荒芜的西沙洲逐渐成长为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这是中国治理的成功案例。

讲好中国故事,聚焦南海海龟救护的故事,温馨而感人

北岛是南海海龟重要的集中产卵地,该片聚焦了南海海龟救护的感人故事。0.4平方公里的北岛,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每年5-10月,雌海龟洄游到这里产卵。

2015年,北岛海龟保护站成立,黄程的父亲黄宏波任保护站站长,该片记录了父子俩保护海龟的故事。当时岛上生活困难,没水没电。黄宏波带领渔民坚持了下来。如今黄程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海龟保护者。由于海上漂浮人类丢弃的垃圾和残留的渔网,海龟误食了塑料袋等垃圾,生病了,或被渔网兜住,身体受伤。救助站就是救助海龟等海洋生物的。一只海龟被解救时,胳膊被鱼线束缚得溃烂了,黄程为这只海龟剪除烂肉,每天都精心给保护站里的海龟换水、喂食和上药。

南海一共有五种海龟,最常见的是绿海龟和玳瑁。海龟是海洋保护的旗舰物种,非常濒危。因此,保护海龟,意义重大。中国也在利用法律制度来拯救濒危的海龟。镜头表现了海警常规检查时,发现了一条货船上携带两只绿海龟,属于一级保护动物,其中一只身体溃烂,便把两只海龟都送到了救护站。在这里海龟救助者悉心呵护受伤的绿海龟,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相互互动。但是海龟康复后,终究要放生大海。这一刻,双方难舍难分。这些被放生的海龟,不愿意离开呵护它们的恩人,迟迟不肯走。黄程等救助者含着泪水说:“快走吧,你们自由了”,其场景令人动容。

镜头还表现了海龟救助者帮助一只缺了一条后腿的母海龟挖巢穴产卵的故事。该片以符合国际主流叙事,找准公约数、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使该片的报道,极度符合欧美的主流叙事——一个能够善待动物的国家才符合文明的内涵,让世界看到在中国南海渔民与海龟和谐共存的景象,生动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讲好珊瑚礁修复故事,展现中国珊瑚礁保护成果

该片还用大篇幅讲述了南海珊瑚礁修复的故事。东汉文学家班固在《西都赋》中写道:“珊瑚碧树,周阿而生”,“珊瑚”一词便出自于此。在神秘的海洋深处,小小的珊瑚虫成群聚集,经过一代代的繁衍,它们分泌出的石灰质成为了保护自己的外壳,再历经千万年海水的洗礼,最终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岛礁。中国南海的珊瑚礁生物群落种类丰富,“海底花园”生机盎然,千姿百态。

该片跟拍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浴阳和他的团队修复珊瑚礁,表现了他们坚守初心攻坚克难的努力。珊瑚礁的全球覆盖面积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却为近三分之一的海洋物种提供生活环境,是鱼儿产卵地、育幼场和觅食所。但是,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正处于海洋变暖、长棘海星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威胁之下,那么一旦珊瑚礁生态系统消失了,就相当于将近三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物种失去了家园。

该片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珊瑚礁保护的重大意义,生动呈现了中国保护珊瑚礁的具体做法和辉煌成果。2009年,张浴阳所在的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开始在南海进行人工珊瑚培育和移植。2014年,摄制组在三亚的一个珊瑚培育基地第一次见到张浴阳,当时他正在监护“珊瑚宝宝”的成长。

2016年,再次见到张浴阳的时候,这些“珊瑚宝宝”已经被移植到西沙群岛近岸海域种植,已长大8到10厘米左右。而2024年在赵述岛附近海域第三次见到张浴阳,他在海下为记者展现了壮观的珊瑚场景,目前这些“珊瑚宝宝”已经长大直径60厘米到1米左右的珊瑚体,成片的珊瑚群,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如花枝般斑斓,鱼儿、海龟、虾类等在珊瑚丛中游弋觅食产卵。珊瑚覆盖率从原来的不到10% 增加到现在30%以上。张浴阳向记者解释了有性繁殖和断枝繁殖相比,断枝繁殖效果更好,珊瑚礁可以长得更大,生长速度非常快 ,许多有一个桌面那么大了。

一批批科学家潜入海底“植树造林”,在我国南海开展了大规模的珊瑚礁人工修复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种植和修复珊瑚礁约30万平方米。

CGTN纪录片《一边是蓝海 一边是绿洲》体现了总台电视纪录人在南海舆论热点爆发时不缺席、有责任、有担当,十年间用镜头全景记录南海渔民呵护岛礁和海洋生态环境,彰显了中国南海生态环境保护显著成就,用国际主流叙述呈现暖心的故事,用纪录片这种国际通行的语言,在与世界对话中展现独特的优势,全媒体矩阵融合传播,从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体播出时间:7月8日总台CGTN全语种和全新媒体平台及海外平台重磅播出,敬请收看。)

 

 

 

 

 

 

【责任编辑:王辉】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