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赟宗  >>  正文
深化国际合作 促进“智能向善”
田赟宗
2024年07月08日

7月4日至6日,围绕“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主题,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行。世界顶级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济济一堂,共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产业动向、前沿技术、协调治理,共谋推动智能向善,赋能人类“智能化”未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全球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和变革力的技术之一。它将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重塑工业的基础再造、生产和服务模式创新的各个环节,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为智能经济提供全新动能。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配。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一系列安全风险与挑战随之产生。如何让人工智能在安全、稳定、高效的轨道上良性发展,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而坚持人工智能发展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必是务实之策。

赋能人类“智能化”未来,需各国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实施共同监管,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实现发展安全可控。安全问题始终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作为一种技术工具,人工智能既有能力为人们造福,也同样有“作恶”的潜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科技伦理、数据伪造等问题,甚至被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利用攻击人类社会,造成重大风险等问题,以及防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传播虚假信息,干涉他国内政,危害他国主权,恶意阻扰他国技术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全球合作。

5月中法发表的《关于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就指出,“人工智能的机遇、风险和挑战本质上是全球性的”。6月3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中欧视角下的人工智能监管和治理”研讨会上,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高翔也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迫切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发展是安全、可靠、可控的。”

换言之,在人工智能系统安全问题上,我们必须加强规范化治理的国际合作,分享人工智能的测试、评估、认证与监管政策实践,完善人工智能的监管与问责机制,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治理框架,从而保证人工智能的有序健康发展。

赋能人类“智能化”未来,需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放包容、公平普惠的国际合作交流。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权力呈现不均衡现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工智能鸿沟”正在逐步加深,贫富差距也将进一步加剧。在算力、算法、数据、人才、资本、基础设施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将可能在这一轮人工智能竞赛中被动地与发达国家拉开差距。

因而,从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援助,促进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可持续发展和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实现更大程度的数字包容,携手打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平等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是必然之举。

赋能人类“智能化”未来,需集中全人类力量创新合作,联合攻关。人工智能是世界性的,是一个涉及面极其广泛的大规模现象。它是全人类共同课题,发展成果应该全球共享,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各国应用场景差别也很大,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可以互通有无,少犯错误,最大可能使人工智能为人类造福。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促进全球创新要素流动是激发人工智能应用潜力的应有之义。要促进数据跨境流动、设备自由贸易和设施互联互通,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交流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公平分配,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智能红利得到更大释放。同时必须反对利用贸易壁垒与单边制裁制造技术垄断、数字鸿沟,反对在人工智能领域搞“小院高墙”。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4500家。

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先行者之一,中国正在积极发挥领先者责任。无论是2023年10月,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还是2024年5月,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举行,还是7月1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的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都表明了中国主张发展与安全并重,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深化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国际合作,为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增进各国人民福祉而努力。(郝祖麟 田赟宗)

 

【责任编辑:王辉】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