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  >>  正文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戏曲的国际传播
说天下
2024年07月22日

文化,是国之根本、民族之魂灵,是千万国人思想的果实,更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来源。中国,作为历经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积淀出了无数文化瑰宝。在众多文化瑰宝中,我国传统戏曲始终持续释放着艺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它是动人的乡音,亦是古今对话的使者,更是国际交流的纽带。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传统戏曲的明珠——昆曲,正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跨越千山万水,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

昆曲:穿越时光的雅韵,跨文化共鸣的桥梁

昆曲,起源于明代中叶的昆山,自六百年前的姑苏烟雨中濯清涟而出,形似幽兰猗猗,典致柔润;声如鹤鸣九皋,折金碎玉;静似古木,动似流云。它从民间唱着清词小曲,一路自长江南、钱塘北,逶迤至京城,将江南的清丽散播进千家万户,浇灌无数新剧种的形成,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百戏之师”,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典范。它在迁客骚人的笔墨丹青中行走,以悠悠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色,以代代相传的苦吟佳作为魂灵,唱出了中华儿女的悲欢离合,道尽了人世间的沧桑变幻。

这正是昆曲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的载体。元末戏曲作家高明评南戏传奇:“乐人易,动人难。”因此他笔下的昆曲《琵琶记》力图“动人”,描绘了“有贞有烈”赵五娘、“全忠全孝”蔡伯喈,正是追求通过艺术传达众生像,唤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当异国他乡的观众被昆曲《牡丹亭》那悠扬婉转的水磨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所打动时,他们或会联想到与汤显祖同时代的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共通的是对至情至性的追求、对自由爱情的期盼、对普罗生命的珍视、对美好事物的牵绊,这勾动的是一种集体的文化觉醒,是全人类情感与价值观的共鸣。正如《牡丹亭·寻梦》中所唱:“花似人心向好处牵”,世界人民感受到的不仅有艺术的震撼,还有对中华民族灵魂深处追求舒徐清远精神的理解,更有对至本质真这一人类共同梦想的感动。因此,我们当以昆曲为媒,搭建起跨文化心灵沟通的桥梁。

昆曲的国际传播:全球化背景加持,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们迎来了一个紧密相连、文化交融的“地球村”时代。昆曲,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其跨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如线上直播、虚拟现实(VR)体验、国际艺术节展演等,为昆曲搭建起了一座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昆曲的音韵之美、身段之韵得以跨越千山万水,直抵世界各地观众的心田,还极大地丰富了其表现力和互动性,使得更多年轻群体和国际友人能够轻松接近并爱上这一古老艺术。

然而,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挑战。文化认同差异成为昆曲国际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因其历史、宗教、社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对昆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往往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接受度。如何在保持昆曲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能跨越这些文化鸿沟,实现文化共鸣,是昆曲艺术传播者需要深思的问题。此外,审美习惯的冲突也是昆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大挑战。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而昆曲以其繁复细腻的唱腔、身段和剧情,往往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审美能力。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昆曲如何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注意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昆曲的国际传播策略:守正创新,重绽青春

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挑战与可能性的背景下,2024年3月,白先勇先生携手苏州昆剧院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启了20周年巡回庆演,牡丹一梦,如真似幻、拟古喻今。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横空出世,迄今已在海峡两岸及海外演出近500场,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不仅成功再现了昆曲原汁原味的艺术韵味,更以其青春活力的呈现方式,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反响与高度评价,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戏曲文化热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无限可能。在新华社的采访中,白先勇先生提到,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演出,西方人的反应出乎他意料之外的热烈,赢得了包括《泰晤士报》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的高度赞誉与关注。“观众们一起站起来喝彩十几分钟,肃然起敬,我想是由衷地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有一种敬佩。”同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正式设立昆曲课程,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与世界性歌剧进行对标研究。这一成就,对于近年来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突破与创新的戏曲艺术而言,无疑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礼遇”,它超越了任何一次普通戏曲演出的影响力范畴。

深入剖析青春版《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道,我们不难发现,其关键在于对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巧妙融合。白先勇先生匠心独运,青春版《牡丹亭》深刻践行“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理念,既弘扬了东方的内敛雅致,又巧妙融合了当代审美风尚。在剧本的编排上,该剧精选原著55折中的27折经典,如《惊梦》、《寻梦》及《拾画》等,既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又实现了对传统文本的精炼与创新,以满足吸引现代观众注意力的需求。在音乐与唱腔上,该剧在传统昆曲悠扬旋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入丰富的情绪化音乐伴奏及幕间音乐,给传统昆曲唱腔的徐缓节奏赋予了时代活力与情感张力。在舞台美术上,该剧在服饰与布景设计方面践行守正创新之道,既保留了古典美学一桌二椅的抽象留白精髓,又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例如,《惊梦》一折中,杜丽娘身着绣有蝴蝶的女帔,而柳梦梅则身着梅花图案的褶子,此等设计不仅美轮美奂、淡雅脱俗,更寓意着“蝶恋花”的古典情愫。在宣发上,该剧勇于创新,采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包装与推广,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扩大宣传、与流行文化元素结合等,从而跨越了文化鸿沟,实现了艺术与观众的深度共鸣。最后,我们再来看演员阵容,该剧大胆启用平均年龄20岁的青年演员,白先勇先生寄望通过这股青春力量,激发年轻一代对古老昆曲艺术的热爱与传承。今年6月,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正式开启学员招募,为昆曲艺术的后继青年保驾护航,旨在通过“最古老+最青春”的艺术实践方式,唤醒青年学子的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使青年学子粉墨登场、深入参与昆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通过青春一代,向国际展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月落重生灯再红”,昆曲在艺术的舞台上厚积薄发、重绽青春,它不再是等待着被人们发现的深闺佳人,而是勇敢地走出国门,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使者。从巴黎的塞纳河畔到纽约的百老汇,从东京的浅草寺到伦敦的西区,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通过国际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以及线上平台的推广,昆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邀国际友人驻足于中国戏曲的古典园林中,共赏“春色如许”。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全球化语境下推动中国戏曲的当代化、国际化进程,让世界了解更加全面、真实的中国,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在文化交流互鉴的广阔天地中,共绘良辰美景花满园、撇捺珠玑满青山的画卷。(首都师范大学 陈美多)

 

【责任编辑:王辉】
天下专栏百家争鸣,直击你最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