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云超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全球意义
邢云超
2024年08月02日

中国式现代化是执政党依据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借鉴与吸收其它文明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探索及开拓适合中国国情、满足中国人民需要的现代化模式。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加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异于西方模式又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靠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又是世界现代化理论建设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引领,是世界文明的核心构成。独立自主、因地制宜是原则,融通未来、衔接全球是宗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其中重要内涵,为希望加快发展并保持独特个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之选和理论价值。其博大精深和对不同文明的包容空前,国际元素的蕴含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虽然未必绝后,但是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能够普照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中国智慧,推动追求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和普世价值。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日前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袂于香江,聚焦中国力量与全球经济发展。学界、商界领军人物及政府首脑碰撞思想、对话交锋、分享灼见、商榷共识。大国博弈持续,逆全球化加剧。能源危机、贸易壁垒、气候变化、债务累积,各国亟待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和生产力增长极。国际政经面临考验,战争与和平成为热词。中东问题、俄乌冲突、半岛危机,乃至南海争端皆为时下舆论焦点。惟主动对话、多元合作、增进信任、消弭分歧、凝聚共识、互惠互利,方能直面不确定未来、因应时代共同难题。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期,推进强国建设需要深化内部改革、营造外部环境、坚定制度性开放,强化对外合作机制。7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哈萨克斯坦同中国领导人会见时指出“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因之成为全球关注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事件。全会提出14个改革领域,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首位。国家活力与社会活力平衡发展,统筹兼顾;聚焦中国未来着力点与提升国际竞争力彼此促进,相得益彰。释放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内在动能。做到放得活、管得住,收得拢。

中国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强调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社会经济和国家治理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关注效率与公平,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和领域适时适度有望更多地开放给民间资本,调动全民积极性,激活社会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中国经济正在进行重大结构型升级。国家发展、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令中国经济更强劲,为地区及世界包容性增长提升了预期,固化了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驱动力角色,亦为全球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能。

中国近年来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1/3。2023年中国对RCEP其它成员国出口6.41万亿元,释放巨大活力,实现多个“首次”。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拉美和欧盟,以价廉物美和环保便利普惠发展中国家人民的低碳生活和智能出行。中国积极开展与高标准自贸区交流互鉴,推进加入CPTPP及DEPA,成为世界贸易贡献者、国际事务参与者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倡导者。展示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发展样板,塑造了“全球南方”国家对于现代化的全新认知。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表明,现代化模式并非一劳永逸,亦非某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国际联盟和国际组织的专利。以固定模式和所谓规则界定现代化已不合时宜。人类发展特殊历史阶段的现代化引领抑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主导,不应成为测量新时期现代化的唯一标尺,更不能成为抑制新生力量潜滋暗长的武器。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还在于,创造了新形态人类文明的同时,为无序发展和动荡的国际社会提供新型思维和发展模式,促进相对均衡和稳定的国际关系,缩小东西分歧和南北差距,推动新时期发展观下的良性互动和国际参与。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亦非一朝一夕,但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单一市场,外部环境的恶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坚定中国实施单边开放的决心,以“资本逻辑、科技逻辑和市场逻辑应对西方反华制华政治逻辑”,分化西方在政经领域及社会各层面反华势力。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不仅为世界提供最好的国际公共产品,同时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获得资本、市场、人才、技术资源及快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选。从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到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再到对多国单方面免签,举措频繁,效应凸显。

世纪疫情的暴发、国内经济的分化、有效需求的乏力、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皆是难以回避的重大挑战。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需要底气,更需要自信。宏观经济要给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培育。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和持续性优化,制度性开放有望稳步扩大,新一轮服务业亟待开放试点,促进外资利用企稳回升、孕育外经外贸发展新动能刻不容缓。经济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基础作用。21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条件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2050年人均GDP4万美元,可谓任重道远。

科学治理的完善、体制创新的实施、企业主体的强化、人民诉求的处理,依然是新话题;弱势群体能否被关爱、居民收入会否有增长、个体是幸福还是焦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对其决策能力落实政策满意度,均为执政党是否以人民为中心的试金石;形式主义的匡正、官僚作风的净化、贪污腐败的打击能否立竿见影,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基层官员是否调查研究和进行理论学习,政府机构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服务上能否高效能和高质量,如此这般,尤其在县域治理层面充分凸显,为中国式现代化烙上时代印记。

中国式现代化肇始于西方现代化的示范与启迪,并在全球互动中走向成熟,寻找机遇。西方现代化成就斐然但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更没能解决尤以非洲为代表的众多“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乃至生存问题。西方模式的复制难以因地制宜,甚至西方国家自身矛盾冲突、危机四起,有悖于现代社会普世价值和普遍民意,越来越难满足本国人民诉求和利益。囿于西方同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少数民族主义国家和宗教组织的对立,新型经济体的成长和崛起必然遭遇抵制,然而以全面客观的发展眼光,在全球视阈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审视亦因此正合时宜。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传播国际参与,旨在全方位、多维度、系统化呈现其审美情趣和追求价值,构建全球共识与跨文化跨民族共同情绪之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述东方故事不意味着摒弃西方叙事,但中西比较的话语则有望跳出西方以中国为假想敌预设的机制和伪命题,以“自塑”形式在全球特别是针对地区的经济活动和市场参与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思维,以实践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人类共同价值并与世界现代化接轨,增加时效性与亲和力的同时,超越主导世界的霸权思维,彰显“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全球意义。

纵观历史,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的符号与象征,资本无穷积累和殖民无限扩张,以通商和贸易几乎把整个世界演绎为资源配置市场。西欧、北美、澳洲、南亚乃至岛屿不同程度遭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渗透与粉饰。如今各国彼此交往,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地缘政治兴起、大国虹吸效应产生、地缘战略深度依附乃至国家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已势之所趋。主导现行世界的现代化模式,其架构下的利益联盟终究会在各种新思维顺势而为、跃跃欲试下,面临分崩离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手段及实质: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决非田园式的东西,而是征服、奴役、劫掠及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作用”。但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国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及欧亚大陆桥正在成为跨过国界、超越政治的和平纽带,编织着并非以资本和利益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亦非以建立同盟、构筑帝国为宗旨的强权机制。其交相辉映、彼此关联的哲学共存在可预见的未来,料将以更深更广的国际参与愈加深入人心。(邢云超)

【责任编辑:严玉洁】
智库专家,社会学学者,英语语言文学教授,现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