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由中法两国元首宣布的共同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中法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文明之光相互映照,在新的时代,两大文明之国,携手同行,再铸辉煌。
8月11日至12日,中法合拍纪录片《文明的荣光》(2集*25分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52分钟法文版也将登陆法国国际电视五台,同步播出。作为中法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纪录片在今年第35届法国阳光纪录片节亮相,为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献礼,该片还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锦绣荧屏 精彩视听”优秀电视节目中获得重点推介,彰显总台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平台在纪录片创作播出领域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文明的荣光》以中法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签署的“中法文化旅游年”重点文化项目之一“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为拍摄内容,聚焦两国近200件展出的文物精品,追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法交流典范和传奇故事,跨越时间与空间,探寻中法交往的历史渊源,共叙文明互鉴的悠悠过往,深度呈现中法两国在相互尊重、交流互鉴中,文明的光芒如何熠熠生辉。
一、记录中法文化交流盛大事件,彰显中法文化交流互鉴源远流长。
纪录片具有真实感与直观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和审美价值明显的特点,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塑造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的优势。这部由中法摄制团队精心打造的纪录片,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体现两国人民友谊的一次心灵的交汇。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凡尔赛宫与紫禁城”展览被列入2024年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动重点项目清单。纪录片《文明的荣光》记录了4月1日起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这一盛大事件,凸显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交往和交流的悠久历史。
该片揭示中国北京的紫禁城和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宫廷生活场所、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引领过各自国家的时代潮流。而今作为各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彰显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以紫禁城和凡尔赛宫为中心,两国之间人员往来、思想交汇、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中法之间彼此借鉴,相互启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出不竭的思想智慧和知识源泉,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
《文明的荣光》生动展现了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法宫廷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彼此欣赏,相互借鉴的历史佳话,紧扣“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三个单元,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通过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以及其他收藏机构的大约200件鲜有展出的珍贵文物,呈现了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法双方,在科学、外交、商贸、技术和艺术创作等领域,广泛交流的历史。
该片艺术呈现了这些难得一见的文物精品。17世纪,中国陶瓷丝绸等大量商品销往欧洲,引发各阶层的强烈兴趣。18世纪,中国元素,在欧洲已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1864年路易十四国王接见了自来中国的文化使者沈福宗,沈福宗向路易十四介绍了中国文化,引起了路易十四对中国的关注。第二年就派首批使团“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后来,路易十四给康熙的亲笔信写到:“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精通欧洲的博学之士,为陛下带来所有新奇的科学知识……”。文华殿展厅中,路易十四赠给康熙皇帝的各种科学仪器,摆放在显著的位置。镜头聚焦一块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表壳上刻有路易十四的侧面肖像和五爪金龙,这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记录了两位君主的交往,开辟了中法文化交流和中法宫廷交往150年的辉煌历史,见证了那段两位君主的伟大相遇。乾隆皇帝像瓷版画,是根据传教士潘廷章的水彩画绘制而成。潘廷章曾于18世纪在北京担任宫廷画师。这幅乾隆皇帝肖像画曾被杯路易十六放置在私人办公室里。一位法国国王将外国君主的肖像画装饰于自己的房间内,这似乎令人惊讶,也体现了对乾隆皇帝的欣赏。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弦歌浩荡。青花加彩描金纹章瓷器餐具,18世纪中国景德镇生产,“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彰显了中国瓷器之美。
近200件珍贵展品印证了中法宫廷交往的悠久历史,展现了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二、采访20多位权威专家,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讲好中法友谊佳话。
《文明的荣光》采访了中法两国20多位权威专家,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历史、文物等多个层面点评分析中法友好交往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把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活动引向深入。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亲自策划展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就是用文物来说话,用这些文物承载的故事来说话,此次展览展示了历史上的中法文化交流和经济外交活动。双方团队,给大家呈现出了非常精美的展示。”
郭福祥作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和展览的中方策展人,他与策展团队和设计师任帅团队共同商讨展览的设计,将故宫的红色作为展览的背景色,衬托文物的精美,让文物跳脱出来,营造沉稳宁静氛围。
法国凡尔赛宫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主席克里斯多夫·莱里博说:“在神秘的紫禁城中,欣赏(法国)艺术珍品,无疑是巨大的震撼,令人着迷,充满诗意。它们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美,这一刻非同寻常。”
策展的过程,也是文物故事新发现的过程。展品中有一把镀金银壶,造型精美,上面有昆虫、蝴蝶和飞禽等金质浮雕动物形象,栩栩如生。镀金银壶被一位拍卖师在清点一位逝者遗产清单时发现,壶底印有17世纪皇家金银器收藏的专属标记。当时整个壶身严重氧化,经过凡尔赛宫文物专家清洗修复后,露出原貌,光彩动人。
凡尔赛宫国家博物馆文物部馆长玛丽-劳尔·德·罗什布伦夫人潜心对它进行了研究,发现镀金银壶是暹罗使团在1686年敬献给路易十四的礼物,却原产于中国。2016年镀金银壶被列为法国国宝。它不仅异常精美,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3个世纪后,它第一次返回家乡中国,背后,凝结着法国文物工作者的心血和热忱。
节目中重点呈现的另一件精美展品——乾隆年制款画珐琅菊花纹壶,经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郭福祥和王翯共同研究发现,这件文物是清代宫廷向法国定制的产品,原来在壶底部"乾隆年制"款识的上面,刻有法国工匠的签名Coteau。路易十五时期,法国化学家研究了被带回到法国的高岭土成分,于是全法国努力寻找高岭土,终于,1768年,在利摩日地区发现了这种矿物质,法国逐渐掌握了制造硬瓷的秘诀之一高岭土。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在节目中说,“我们是古老的文明,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我们的文化根基不同,所以彼此之间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的东西。”
三、匠心精良制作,凸显“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之光
纪录片是民族的相册,更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载体。《文明的荣光》以国际视角呈现文化交流的内涵和故事,通过平和婉转的解说,娓娓道来,让观众鉴赏文物精美的同时,深入历史,深度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所印刻的历史意义,在享受视觉盛宴中,精神达到升华。
在这里,每一个文物故事都成为一扇窗,透过它,窥见的是中法两国文明互鉴的博大精深。片中聚焦《中国哲学家孔子》拉丁文版1687年在巴黎出版,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启蒙时代的诸多哲学家,普遍认为,孔子的贡献极为卓越。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不断深入研究儒学。中国思想通过孔子传入法国,引起了法国思想界的共鸣。法国思想家积极借鉴儒家思想,为他们的思想体系注入了灵感源泉。不同文明在交流中有益相融,产生共鸣,走向繁荣,形成新的力量火花,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纪录片构图饱满,布光讲究,节奏明快,富有转折,描写细腻,故事引人入胜。首先,匠心呈现静态之美,把凡尔赛宫和紫禁城建筑之美、文物之美、人文底蕴之美,用别具一格的静态光影美学呈现出来,令人陶醉。其次,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摄制团队用考究的光影和旋转仪,使静态的文物动起来。再其次,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景德镇今天的工艺与历史的对比呈现,故宫和凡尔赛宫建筑之美的对比等,给观众带来新的愉悦体验和审美感受。
总台纪录频道CCTV-9和法国国际电视五台同步播出的《文明的荣光》,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非常成功,定位精准的国际传播作品,在媒体融合传播中,团队还策划制作了《文明的荣光》10集新媒体系列短视频《海霞为你讲述国宝故事》,由主持人海霞担任讲述人,聚焦10个文物故事,揭秘“宝藏如何见证宝藏友谊”。
纪录片《文明的荣光》追寻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一百多年间,中法往来交互的历史印迹,生动讲述世界两大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并观照今天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密切合作,进一步续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壮美篇章。(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