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再次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政策中,不仅提出了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的措施,还重点强调了技能提升和队伍素质建设。然而,产业工人在技能提升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了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难点
(一)培训机制的滞后性
尽管政策提出了技能提升的目标,但目前许多企业的职业培训方式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例如,一些制造企业仍然采用几十年前的培训内容,缺乏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引导。这导致产业工人即便参加了培训,所学内容也难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许多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忽略了工人的个体差异,未能根据工人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水平量身定制培训内容。这种“一刀切”的培训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导致高技能工人感到无用,低技能工人则因培训难度过高而无法吸收,进一步加剧了技能水平的差距。
(二)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技能培训上投入有限,产业工人难以获得系统性、长期的培训机会。例如,一些小企业由于资金紧张,无法为工人提供全面的技能培训,只能依靠简单的入职培训,工人难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培训补贴政策实施不到位,也使得这些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难以组织长期的职业技能提升项目,导致工人的培训机会有限。这种情况下,工人只能依赖自我学习或兼职培训,技能提升的速度和效果无法保证,影响了整体产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三)社会认知的偏见
长期以来,社会对产业工人的认知存在偏见,认为他们从事的主要是低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这种认知不仅影响了工人的自我认同感,也降低了社会对工人技能提升的重视程度。比如,一些年轻人因为对产业工人的刻板印象,选择了避开技术类职业,这对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产生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社会价值导向中的“白领优于蓝领”观念,进一步加剧了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偏见。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普遍认为进入大学和从事管理、金融等白领职业是更好的选择,而技术类工作被视为低人一等。这种观念不仅使得技术工人职业吸引力下降,也导致了技术类职业的长期人才缺口。
二、改善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化的培训机制
为了解决培训机制滞后性的问题,企业应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培训方式,例如线上培训、模拟实操等方式,提升培训的实效性。例如,一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进行培训,不仅提升了培训效率,也使得工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复杂的生产技能。此外,企业还应加强与技术公司和职业学校的合作,开发定制化的培训软件和课程,确保培训内容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通过这种协作,企业可以为不同岗位的工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升工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同时,这种联合培训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独立研发培训资源的成本,形成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二)增加对技能培训的资金支持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经费投入,尤其是对于基层工人的技能培训。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为工人提供高质量的培训项目。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定向培养高技能工人,以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技能培训基金”来资助符合条件的工人进行自我提升。这些基金不仅面向企业内部培训项目,还可以帮助那些自愿参与外部培训的工人承担部分费用,从而使工人能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职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培训项目。这种资金支持模式能够调动工人主动参与技能提升的积极性。
(三)改善社会对产业工人的认知
在提升工人技能的过程中,社会对产业工人的认知也需要逐步改善。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宣传和引导,树立产业工人的正面形象,增强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同。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举办技能大赛,表彰优秀产业工人,逐步提升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此外,教育系统也应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推广,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或工学结合课程,向学生展示产业工人职业的魅力与前景。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更加重视介绍产业工人的发展路径和成功案例,从而消除年轻人对技术工种的误解,吸引更多人加入技术工人队伍。
三、长期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策略
(一)鼓励工人自我学习与职业规划
除了外部培训,工人的自我学习与职业规划也至关重要。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内部晋升通道,鼓励工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例如,一家制造企业通过建立员工职业发展计划,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可以为工人提供学习的激励机制,例如设立“终身学习奖”,鼓励员工在工作之外自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对自学成才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荣誉奖励,能够激发工人持续学习的动力。此外,企业也可以与外部教育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优惠课程,进一步降低学习成本。
(二)多样化的技能评价与激励机制
企业在对工人的技能评价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避免单一的考核标准。例如,通过增加工作实际表现、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维度,全面评估工人的技能水平。同时,企业应设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如技能竞赛、创新奖励等,以激发工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企业还可以设立年度“技能提升奖”,针对在特定时间内技能进步最快的工人进行表彰。这种激励不仅仅基于工人的现有水平,还考虑其进步的幅度,鼓励所有工人,无论起点如何,都能通过努力获得认同。同时,通过组织企业内部的创新项目比赛,工人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
(三)推动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为了保证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国家和行业协会可以联合制定技能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明确的行业标准,为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与支持。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还可以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技能认证体系,确保中国的产业工人技能水平与国际接轨。例如,与欧洲等制造强国合作,引进国际认可的技术工人认证体系,使得国内工人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并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的国际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