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  正文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国家人口政策的新突破——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路径与长期发展
王 鹏
2024年11月02日

2024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来改善生育环境,减轻育龄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应对当前低生育率、老龄化及家庭负担增大的问题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显示出国家优化人口结构、支持家庭的坚定决心。在政策引领下,社会各界的关注点不仅是政策的落实效果,更是未来如何从多维度支持年轻家庭生育与抚育。

一、人口政策信号与发展方向

(一)政策出台的积极信号

政策的推出是国家对人口危机的深刻认识和迅速反应,展现了政府将人口健康发展视为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生育补贴、育儿支持及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的打造,政策明确了未来生育支持的多路径方向,旨在全面激发家庭的生育潜力。近年来,由于生育意愿低、生育成本高等原因,我国人口结构面临严峻挑战,生育率持续下降。同时,家庭规模缩小、老龄化进程加快等问题,对未来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政策不仅是对生育低迷现象的直接回应,更是为未来家庭生活环境改善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此外,政策传达了国家在提升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方面的坚定决心。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在生育支持方面出台了较大力度的政策,例如法国的生育津贴和日本的高额生育补贴制度,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将生育支持体系提升至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从而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政策还释放出国家意图通过支持年轻家庭、增强家庭生育信心来提升社会活力的信号,这一战略旨在逐步改善社会生育环境,使家庭在育儿选择上有更多的空间和支持,以便更从容地规划生育。

(二)强化生育支持的全方位措施

政策内容涵盖经济支持、育儿、教育、住房等方面,展现出国家在解决人口问题上的全局视角。经济支持方面,政策增加对多子女家庭的税收减免,提供生育补贴,以减轻年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具体来说,通过将多子女家庭纳入特定税收减免范围,增加生育补贴等举措,有望缓解家庭生育和养育的压力。例如,补贴制度设计鼓励家庭通过抚育多个孩子获得更多财政支持,从而为低收入家庭创造更多生育可能性。在育儿支持方面,政策加强了对产假、育儿假的保障,旨在确保父母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陪伴孩子成长,减少家庭育儿压力。研究表明,父母尤其是新手妈妈在产后恢复和抚育阶段的陪伴至关重要。通过制度化的育儿假安排,政策不仅有利于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和生育意愿,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支持政策提倡为多子女家庭增加住房资源,通过购房支持、公共住房优先分配等形式帮助家庭更好地解决居住问题。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方面的全面布局,旨在通过全方位的支持,帮助年轻家庭在育儿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教育和社会福利保障。

(三)长期人口结构的均衡目标

政策的整体方向在于通过提升生育支持来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为了鼓励生育,更是为了实现年轻劳动力的稳定增长,以维持社会的活力和经济的发展。长期来看,政策希望通过调节人口年龄结构的平衡,避免因生育率长期走低而造成的劳动力紧缺问题。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影响到社会生产力、创新力和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引发其他社会问题。通过积极的生育支持,政府试图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平衡的生育机制,为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人口资源。人口结构均衡也有助于减轻社会资源压力,平衡城乡人口分布,进一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例如,适龄人口在城市的集中过多会加剧公共资源负担,而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缺口则可能使农村基础设施发展面临困境。通过调整和支持人口在城乡的均衡发展,政策意图实现全国资源的合理分配,为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政策明确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提出在未来20年内实现劳动力稳定增长、优化人口结构的战略规划。这种长远的战略思维为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年轻家庭对生育和生活的未来充满信心。

(四)强化家庭支持与改善生育环境的结合

政策提出要将强化家庭支持与改善社会生育环境相结合,这一方向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家庭支持的内容除了经济帮助,还包括心理支持、育儿指导、儿童早期教育资源的增加等多方面,目的是通过综合性举措帮助家庭更好地应对育儿挑战。政府还倡导创建更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整体对生育的认可度和支持度。例如,一些社区逐步引入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通过增加亲子活动、设置社区育儿中心、优化公园游乐设施等方式,增强家庭的生活体验感和幸福感。

(五)推进共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政府在政策的规划中倡导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明确了企业、社区、公共组织在生育支持中的角色。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家庭福利、提供灵活工作时间等形式,鼓励员工合理安排育儿时间,并为有生育意愿的员工提供更多支持。社区可以在政府和家庭之间发挥桥梁作用,通过组织亲子活动、提供儿童照护服务等形式,为家庭营造一个友好和包容的育儿环境。政府希望通过多层次的社会参与,共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增强社会的生育氛围和家庭的生育意愿。

二、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挑战

(一)“儿童优先”原则的落实困境

尽管政策提出对有未成年子女家庭提供税收减免、住房支持等,但因各地财政状况差异较大,这些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参差不齐。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因预算限制,难以将儿童优先理念有效落实到位,导致相关设施和服务欠缺。比如,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有限,优质托育机构不足,直接增加了年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照料压力。由于无法获得稳定的儿童照护服务,许多家庭不得不依赖私人托儿服务,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的支出压力,使得生育意愿受到了抑制。要实现“儿童优先”理念的广泛应用,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财政支持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尤其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帮助这些地区建立完善的儿童福利设施。政策的可持续实施,还依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投入。例如,地方政府可以与企业、公益组织合作,引入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和育儿辅导项目,为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这不仅可以缓解家庭在照护孩子方面的压力,还能够促进儿童的早期社会化与智力发展,体现出“儿童优先”原则的真正意义。

(二)社会性别观念转变的难度

尽管政策鼓励家庭共担育儿责任,但实际中,性别观念的转变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很多家庭中,育儿责任大多仍然集中在女性身上,使得女性在育儿和就业之间难以平衡。传统观念中,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主要的育儿责任,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女性在职场中依旧遭遇隐性歧视。职场中的“母职惩罚”现象使得不少女性在生育后面临升职、调岗等方面的不公平对待,从而导致一些女性放弃生育计划,生育意愿进一步下降。为推进性别平等,政策建议引入“男性陪产假”等配套措施,意在激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庭事务,减少女性的独自负担。尽管陪产假在一些地区已有试行,但社会观念的转变仍需时日,真正平等的家庭责任分配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这一过程中,政策、文化和法律的结合尤为关键。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设立育儿友好型政策,鼓励男性员工更多参与育儿责任,逐步淡化“育儿即女性责任”的固有观念。性别平等的落实不只是增加男性的育儿假期,而是鼓励家庭内的育儿责任均分,最终为女性在职场中创造更安全、平等的发展环境。


(三)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的难点

城乡和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大城市的家庭可以享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优质教育、医疗和儿童照护资源丰富,但在偏远和农村地区,这些资源相对匮乏,导致这些地区的家庭育儿负担更重、生育意愿更低。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不高、医疗资源紧张,让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未来发展心存疑虑,进一步降低了生育意愿。为此,政策应当着重关注城乡间的资源公平分配,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和儿童照护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可以引入补贴制度,鼓励教育和医疗专业人才前往偏远地区工作,并提供职业晋升、工资补助等支持,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水平。同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扩大公共财政投入,鼓励建立村镇级托育服务中心,保障育儿资源的可获得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差距对生育率的影响,让所有育龄家庭在选择生育时都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公平机会。

(四) 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与落实阻力

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不足导致政策执行力受限,生育支持政策的实际落实效果难以保证。生育支持体系的建设需要长期的财政投入,特别是生育补贴、托育支持和教育资源的增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对于财政预算有限的地方政府来说,很难同时满足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的支出需求。因此,在推行生育友好政策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可以考虑根据地区经济水平提供差异化的财政支持,例如在财政较为薄弱的地区加大补贴力度,保障政策的均衡落地。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吸引公益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分担育儿支持的压力。通过多方协作,既可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也能推动社会整体对育儿和生育的支持氛围形成。

(五)家庭负担的多样性与精准支持的需求

在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各个家庭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一些家庭更需要经济上的支持,而另一些家庭则可能对住房、教育资源有更多需求。因此,生育支持政策应当进一步细化和多元化,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来应对家庭负担的多样性。比如,针对低收入家庭可以提供直接的生育补贴;而对于有子女的多子女家庭,则可以重点提供住房支持或学前教育资源的补助。这种“精准扶持”模式,有助于提升政策的实施效果,避免“一刀切”的资源浪费。

此外,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综合的家庭需求评估系统,记录并追踪各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支持政策帮助家庭缓解育儿负担。例如,针对一些因医疗原因导致经济负担加重的家庭,政府可以提供专项医疗补助,而对于低收入单亲家庭,政府则可以加强社区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精准化、个性化的扶持措施,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实现生育支持政策的社会效益。

三、 生育支持体系的强化措施

(一) 生育休假制度的完善

生育休假政策为新生家庭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尤其在育儿早期阶段,父母的陪伴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完善生育休假制度,政府希望父母能够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在生育休假制度上也已做出有效探索,如德国的父母育儿假制度,不仅规定了较长的陪护时间,也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家庭共担育儿责任。中国在该制度基础上引入更具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将有助于职场中的生育公平,也可在长远上促进社会和谐。

(二) 生育补贴制度的经济助力

当前家庭面临的经济负担不容忽视,尤其在孩子出生和成长的初期,家庭支出负担更重。生育补贴制度的普及不仅能直接缓解经济压力,更能提升家庭的生育信心。例如,德国为多子女家庭提供的税收减免和育儿津贴有效提升了生育意愿,而中国的补贴政策若能实现更大覆盖面和针对性,将在根本上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三) 教育、住房、就业多维支持的积极作用

政策通过一系列教育、住房和就业方面的支持措施,为年轻家庭提供了稳定的生育基础。例如,政策鼓励企业采取弹性工作制,倡导家庭友好型的工作环境,使得育龄女性在职场上能够更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教育支持方面,通过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和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减轻了家庭的教育压力;而住房方面的补贴和支持,有助于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提升居住条件,最终为家庭营造更良好的生育环境。未来可以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政策力度,确保支持政策切实有效。

【责任编辑:严玉洁】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