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秦 巴 故 居
杨应森
2024年11月03日

昭化行(三)

杨 应 森

(图为昭化古城。)

川北大巴山南麓的昭化,自古就是古蜀先民的聚居之地。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昭化镇摆宴坝发现了古蜀早期城址,距今已有2300多年。

除了古城,昭化至今还留存一些古村落、古民居。昭化区委办公室主任石洪彬告诉我,通过普查和测绘,昭化对这些古城镇、古村落、古民居都建立了档案。

目前,昭化已经认定1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9个省、市级传统村落,传统民居1500余栋,是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县。

(图为昭化王家镇方山村传统建筑群,穿斗木结构,青瓦青石,雕刻精美吉祥图案,组群典型、完整,历史及艺术价值较高。)

行走在金牛蜀道,古树下、古道旁,古村街巷错落、游人往来不绝,古民居庭院深深、乡民怡然自乐,给幽深的古道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息。

看着这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我不禁想起陆放翁的葭萌驿之作:“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

昭化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朋友说,千百年的历史沧桑,让一些古城镇、古村落、古民居破败落寞。2012年,昭化就开始启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去年底,区内21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项目已经全部完工。

(图为昭化卫子镇肖家寨村。)

昭化古城镇党委书记张凯铌介绍说,川北传统民居格调朴素淡雅,夯土墙、青瓦、合院、天井和木穿斗结构、双檀双挂、木柱檀梁、雕花木窗等,是其典型特点。

柏林镇是古蜀道分支利阆道上的千年驿站古镇,其历史可追溯到1900多年前。古镇现存石板古街500余米,临街均为黄土夯墙、穿斗结梁的古民居,专家们将这座西南地区唯一的夯土古镇称为川北传统民居的“活标本”。

(图为柏林镇石板古街。)

昭化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仲明强说,昭化严格按照“夯土古镇、水乡湿地、传统村落”的标准,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风格”的原则,保留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古村落、古建筑“形神兼具”。

群山环抱的王家镇方山村,村内有清代中晚期民居高家大院。走进大院,以夯土墙、穿斗木架构、青瓦为特色的川北传统民居建筑错落有致。

(图为广元市政协副主席、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左] 向作者讲述古屋的历史。)

“几年前,高家大院入户都是烂泥路,大院里的21户人家,房前屋后既脏又乱。”方山村村支书张学智告诉我,2017年,方山村进行了保护利用改造,改水、改电、改厨、改厕、改圈,修建了微田园、石板路、沼气池、阴阳沟、垃圾箱,仅仅半年,高家大院焕然一新,方山村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牛头山下、嘉陵江畔,国家级传统村落牛头村多幢青瓦土墙的传统民居背山面水、参差并存。明洪武年间,浙江嘉兴人仲增从军入四川,在牛头山置地建仲家院子。近年,牛头村对仲家院子、刘家院子等382户夯土青瓦民居进行了两次保护性修缮,更换腐柱朽梁、重塑夯土外墙、铺设青石板道,修建了消防池、配备了灭火器。仲氏后人仲大军在广元城里买了商品房,但仍旧常年住在老宅,用他自己的话说,“故土难离,再说,老屋冬暖夏凉,住起也安逸。”

(图为刘自强书记[右] 向作者讲述昭化古城的历史。)

说起昭化的古村落、古民居,广元市政协副主席、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如数家珍。他认为,对古村落、古民居既要“一脉相承”、“留住乡愁”,又要“与时俱进”、“再绘新景”,把对它们的保护利用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

目前,昭化正在推进古村落产业化、古民居庭园化,现代农业、林果业、旅游业成为古村落的主要产业。牛头村蔬菜产业园里,辣椒、番茄、黄瓜、茄子五颜六色,柿树公园的柿树下套种花生、南瓜;方山村的千亩藤椒园藤壮叶青;向阳村春日樱花花香、夏日蓝莓硕丰;古村落依托古民居开办民宿,詹林小筑、辜家大院、樱花客栈、大朝驿客栈等,更是成为古蜀道上民宿精品。

(图为昭化古城一角。)

昭化的朋友们告诉我,许多古村落还办起了村史馆、乡风馆,不仅以“微景观”带动了昭化的“大旅游”,而且传承了文明乡风、家风。在这些古村落、古民居里,涌现出了许多“最美家庭”、“最美儿媳”、“最美邻里”。

刘自强说,实现乡村振兴,生态、产业、乡风建设必须齐头并进。

(图为广元市政协副主席、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右二] 与作者等在古城楼前合影留念。离开昭化时,刘自强饱含深情地对我说:“记住乡愁、留下记忆。”)

(注:本文照片均为昭化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