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发布,明确提出支持国资基金在创投市场大胆试错,为国企提供创新的政策保障。这一举措标志着国资监管体系更加包容和审慎,政策层面鼓励国有企业在高风险市场中发挥创新优势。与此同时,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国有企业容错免责事项清单(2024年版)》,为国有企业提供十种具体的免责情形。这一系列政策创新,显示出国家对于国企试错容错的积极态度,激励企业在改革中承担更多创新风险。
一、容错机制的政策背景
(一)政策支持与试点探索
近年来,国家在多个层面推动国企容错机制,鼓励其在改革中大胆探索。国资委多次发声支持国有资本的容错免责,试图在新兴产业和高风险市场中为国企铺设安全网。深圳市发布的《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代表,明确提出国资基金可以大胆试错,并鼓励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放大创投效果。同时,湖北省发布了《湖北省国有企业容错免责事项清单(2024年版)》,详细列举了十种可以免责的情形,为国有企业参与创业投资活动提供了明晰的政策指导。这些举措体现了政策层面对国企改革的支持,给予国有企业在试错过程中的安全感。
(二)国企容错机制的核心价值
国企容错机制的核心在于为改革创新者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特别是当改革者非主观故意且无私利动机的情况下出现的失误,能够获得谅解与包容。国企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但由于其资产的公共性质,创新往往面临更高的压力和风险。因此,容错机制的价值在于通过政策支持减少改革者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活力,从而推动企业在新兴市场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创新需求
在全球经济变化迅速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严峻的产业转型压力。容错机制的出现,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使它们可以探索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和模式,尝试更具前瞻性的创新项目。例如,深圳和湖北的政策试点便是顺应这一需求,推动国企通过容错机制进行新业务的试水。这样的创新需求不但有助于企业自身的转型,也符合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容错机制对国企改革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创新能力
容错机制的实施,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了员工对失败后果的担忧,使他们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业务和技术。通过明确规定哪些失误可以被宽容,国有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束缚减少了,员工在非主观错误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免责,从而激发了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力。这样一来,国有企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时,能够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迭代以及商业模式创新。
(二)增强市场反应能力
容错机制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内部创新,还直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通过容错机制,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变得更为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调整。例如,一家国企在容错机制的支持下可能大胆进入数字经济领域,在尝试过程中发现不适合该市场后迅速调整方向而不会受到惩罚,这让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
(三)推动产业升级
容错机制的积极影响之一是推动产业的整体升级。通过鼓励企业大胆探索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容错机制为产业链的优化和延伸提供了动力。国有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适合承担起更高的产业升级任务,而容错机制的存在正好能够保护这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责难,使其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进行结构性升级和产业优化,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三、实施中的主要挑战
(一)责任与容错的界限
尽管容错机制在国企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际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界定哪些失误可以容错,哪些必须追责。国企的创新失误是否因客观条件造成、是否属于合理判断失误等,这些因素都需要严格甄别。例如,决策失误是由于政策变动导致,还是因为缺乏尽职调查而产生的判断失误,都决定了是否应该追责。清晰界定失误的性质,是确保容错机制不被滥用的关键。
(二)完善配套制度
容错机制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套完善的配套制度作为支撑。包括尽职调查、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在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是容错机制顺利运行的基础。若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体系,容错机制可能变成规避责任的渠道。这就要求国企在建立容错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其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内控和监督机制,确保容错的合理性。
(三)专业人才的不足
国企在实施容错机制进入高风险领域时,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进入创投市场、新兴产业等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投资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部分国企在这些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即使有容错机制的支持,企业仍无法有效推进高风险项目。因此,加强国企在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确保企业在容错机制下能够进行合理的创新,是推动这一政策有效落地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