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马入林  >>  正文
生命花开热炕头
策马入林
2024年12月08日

一个多月前,好友王晓旌老师体恤我爹娘尘埃里不弃梦想,雅议该报资深同仁张明江老师指导老人回顾写作情况,我父亲侯延章得了鼓励遂写下数段文字。经明江老师费心编辑,终有千字小文发表于2024年11月29日《中国老年报》“乐活”专版。八旬翁媪得老年主流媒体眷顾,是荣幸也是归属。以下为全文:

《生命花开热炕头》

侯延章

我老伴高秀花小学毕业,一辈子务农、持家。75岁的时候,她创作了散文《醒来是个梦》。在儿子的鼓励支持下,她又连续写了四五十篇文章,去年初取名为《生命花》结集印刷。其中,老伴的一些文章还登上《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齐鲁晚报》《重庆法治报》《清风苑》《高密文学》等报刊。

开始时,我只是个旁观者,为老伴加油打气,给她的文章书写标题等。后来,因为要写的部分内容我更熟悉,她便提出让我自己写,还用激将法说:“我这个小学生能写文章,你是师范生,还不如小学生?”她的这番话让我无言以对,心里不服输的劲儿还真被激发出来了。那就试试吧!这样,我也提笔开始写了。

我写的头一篇故事是《第一次挖胶莱河》,回顾了1973年在水利工地上做宣传工作的事。当年我把来自工地的稿件整理润色,再用毛笔誊写在彩色纸张上,张贴在宣传栏里,充分报道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先进事迹来激励大家的干劲。万事开头难,回忆好多天,动笔好多天,修改誊清好多天,30多天“憋”出4000多字。

去年3月,这篇故事被文学自媒体微信认证公众号《策马入林》发布了,阅读量1200多次,留言点赞等互动60多次。没想到耄耋老人写的一件普普通通的往事,能有这么多人喜欢和认可。

紧接着,我写了《第二次挖胶莱河》(1974年春)和《在胶莱河里挖呀挖》(第三次挖胶莱河,1975年冬)。这两次我都有亲身经历,特别是1975年冬直接下河劳动。隆冬腊月,我们顶风冒雪,早出晚归,日夜奋战,苦干1个月,终于竣工。我写道:

“那天夜里,无风无雪,无一丝云彩,只有半轮明月高悬……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身影伴随着我,与我同行,与我作伴。夜深之时,只听到镐头与锨头的撞击声,好像简单的乐曲,叮当!叮当!更像是有人在和我对话、交流,使我不感到寂寥。”

当晚,我独自一人怀揣着晚饭没舍得吃的两个馒头,夜行百余里回到家里,把它们留给老人和孩子解馋。

一些读者被文中提到的细节感动落泪,留言说:“这两个馒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山一样的父爱,对于父母就是热乎乎的孝心。”《在胶莱河里挖呀挖》被《山东工人报》改题为《忆当年开挖胶莱河》刊用,获得“山东省第五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前三篇故事就像三把火,燃烧就不能熄灭,于是我继续“添柴”,趁热打铁。我从小时候写起,例如,写幼时逃难岁月的《曾祖母杀退了窃贼》,写上学经历的《照亮了那颗心》《上初中》《上师范》,写勤学苦练书法的《人生挥毫》,写闯东北及务农当生产队会计的《广阔天地》等。我已经发表了9篇文章,约6万字,已于今年初辑入老伴和我的作品集《热炕头》。

我们的写作有了一点起色,《农村大众》报作了报道。反映我们写作生活的摄影组图,参加了“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摄影展览。有关写作体会文章登上《南方周末》《农民日报》的新媒体,中国日报网也发文评析了我的文章。

如今,我这颗写作的心被激活了。我与老伴会继续写下去,通过“老人表达、人生记录、田园叙事”的写作定位,展现平凡人生的激情与拼搏,抒写老年生活的恬淡与幸福。

下图为报纸PDF版样图:

还有一件喜事,我母亲高秀花申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获得通过。5月22日提交《入会申请》,11月1日发来《入会通知》。老人发表作品情况符合入会要求,人家一次通过。老娘成了有组织的人,写作又添动力。下图为会员证,以及中国散文学会发布新晋会员信息截图。

“奋筑新屋梦,笃求金榜名。园丁耕不惑,人生大有成。”这是我为父母1988年秋收一张照片(下图)的配词。老人躬耕田亩,胼手胝足,顽强打造了自己温暖的“热炕头”,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才。他们在古稀耄耋之年,放下锄头,操起笔头,开出另一朵“生命花”——田园叙事。支持二老实现小小理想,就是我的最大理想。

【责任编辑:陈丹妮】
侯召迅,山东高密人,曾任法制日报采访部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新闻处调研员、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现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局一级巡视员。